武俠小說乃成人之童話,乍一看和政治關系不大,其實不然。小說經(jīng)常借古諷今、從故事中汲取人生的經(jīng)驗等等,這些年來《三國》屢屢被水煮,《西游記》也多次被引申到處世哲學和管理常識,就是這個道理。喜歡金庸的讀者可能最喜歡用“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顯擺自己,小葉的《金庸政治學》也是一種顯擺方式,只不過他的顯擺方式比一般人高級,他從“做人做學問”的研究角度出發(fā),把金庸的武俠小說中的人物情節(jié)用政治學的角度來分析,頗有影評的味道,既有高度,還有親和度。看過金庸小說的讀者,繼續(xù)看小葉的書,還能跟著更高級地顯擺一下。
金庸的武俠小說都能追溯到對應的歷史朝代:《射雕英雄傳》的元朝初期,《書劍恩仇錄》中的乾隆時代,《碧血劍》的明末清初;在承接歷史的過程中書寫一個不為人知的“非官方組織”中的存在,然后再用相應的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填充其間。在金庸的武俠小說里,我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人物刻畫的逼真,畢竟和歷史有一定的關聯(lián);津津樂道的是情節(jié)描寫的精彩,歷史、文化和人與人的感情雜糅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大餐。金庸先生開始寫武俠小說的時候,當時的身份是明報的政治評論員,將他的政治思想放入到他的武俠小說中,也屬于一種順理成章的寫作思維。有句話說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江湖規(guī)矩。按照我的理解,這個江湖規(guī)矩里面就摻雜著很多的政治,有個人政治、小團體政治,甚至是國家的政治。政治是各種權(quán)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jié)成的特定關系,武俠小說中的幫派、俠客等在闖蕩江湖爭權(quán)奪利中形成的特定政治,與官場中的“潛規(guī)則”一樣精彩,也同樣適用于我們的辦公室政治、處世原則。如果能在閱讀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政治基礎上,融會貫通并應用于我們的工作生活,也是一次相當不錯的心路歷程了。
蘇東坡和佛印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心中有佛,就能處處看到佛。同理,小葉的《金庸政治學》告訴我們:只要心中有政治,便能在萬事萬物中讀到政治,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更是如此。小葉自稱是“歪讀”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并為之樂此不疲,如前所述,這恰恰是一種金庸粉絲對于金庸武俠小說的顯擺方式,讓我們從金庸武俠的情節(jié)中走出來,回到了這個處處充滿著政治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