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總是輕易讓我們誤解:無一處是寧靜,無一處可休憩;無一處是祥和,無一處可歡欣。生活的得失、人情的偽善、世事的浮沉……世界一直熙熙攘攘,我們四處奔波,渾渾噩噩,忘記了靈魂最初與最終的所在。
生命的真諦也許在于一個單純的微笑,在于一個甜美的聲音;也許在于春夜的飛花,在于秋日的枯黃;也許在于靜候日出,也在于品味日落。我們當有這樣的一份覺悟: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我們自己又是什么,人生究竟會是什么,而怎樣才能更有意義。這份覺悟很難在喧囂的氛圍中體會到。當我們漫無目的地掙扎時,如果不能給生命一個完整的定位,就會輕易地迷失在人生的道路上。
在燈紅酒綠的虛無中,我們是否感覺到自己已迷失得太遠;在是是非非的牽繞中,我們是否一直都抱怨得太多;在喧囂浮躁中,我們是否已感覺困頓得太久。世界的膨脹總是讓我們的情緒發(fā)酵,因為生活而憂愁,因為工作而不滿,又因為愛情而傷懷,在人生的諸多況味中,我們一直苦苦掙扎。然而這并不是因為我們曾經走進了世界,而是我們不曾走出這個世界,不曾學會遠離,所以注定受傷。
詩人海子眼中的精神家園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在那里,他可以喂馬劈柴,關心糧食和蔬菜;陶淵明則在世俗的黑暗中找尋到了心中的桃花源,那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竹林七賢也走進遠離是非的青竹之中,在那里可以不拘禮法,飲酒縱歌。是的,每個人都需要一片讓靈魂休息的精神家園。
受縛于世界的規(guī)則,受制于生活中名利的紛擾,這是人生的常態(tài),只不過區(qū)別在于:一個是被束縛中的無奈,一個是作繭自縛的困擾,但結果是一樣——我們無法走得更遠。一個靈魂究竟能夠走多遠,決定權不在于它的強韌度和生命力,而恰恰在于它的自由度。倘若你愿意讓自己的思想和靈魂更加獨立自由一些,也許就可以逃離困擾,也許就可以走得更加輕松。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將自由提高到了人性的高度,而心靈的自由無疑還要更高。
當然,一般的人并沒有這樣高的追求和領悟,但也需要保持自己的特性,保持自己心中的那一份純真和向往。只有當自由被渴慕時,靈魂才更加有魅力。每個人都希望能盡情享受當下的人生,而且只是一些平凡而卑微的愿望。諸如:唱一首簡單的歌,做一些輕松愉快的事,想一些愜意舒心的問題,雖然平凡但卻自由。當你試著逃脫世俗的牽絆時,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有一種生活叫做簡約,有一種幸福叫做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