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yīng)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yīng)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緒,而應(yīng)該反過來控制情緒。無論境況多么糟糕,你都應(yīng)該努力接受不幸的現(xiàn)實,做你環(huán)境的主人,把自己從黑暗中拯救出來。
有個職員因為家庭條件比較艱難,所以一直都很努力地工作,希望自己的出色表現(xiàn)能夠引起老板的注意,有朝一日能夠得到賞識和重用。根據(jù)工齡來講,他已經(jīng)是一個老職員了,不過這么多年來,一直都沒能被提拔上去,眼看著新人一個個都走到自己前面去了,他自己也覺得很有壓力。
在最新一次的干部評選大會前,他的呼聲一直最高,他也興沖沖地向妻子提及了此事。但沒想到,他最終不幸落選。他已經(jīng)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失敗了,他覺得自己沒臉回家面對妻子和孩子。他曾經(jīng)期待的幸福生活,在最接近他的時候無情地離他而去了。面對這一切,他絕望無助,幾乎失去了繼續(xù)奮斗的勇氣。
是的,我們都有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有一個信念應(yīng)存于我們心中:無論是怎樣的不幸,我們都擁有戰(zhàn)勝它的能力。
我們總是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得到更多,我們希望自己很漂亮、很富有、很有才能,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夠一帆風(fēng)順、事事如意,但人生從來都不會天遂人愿,世事多是無奈。而世界往往給了我們兩種選擇,要么去適應(yīng),要么去改變。每個人都想著改變世界,不過卻總是有那些不可以左右和控制,以及不能任意改變的東西存在。我們常常不知所措,不知道是繼續(xù)堅持自己的理想,還是該作出妥協(xié)。
我們總是認為生活讓我們變得無奈,甚至被推入了絕境。但事實上,在看似無路可走的境況中總有前進的方向。不論愿意與否,在必要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接受降職,接受減薪;接受病痛,接受傷害;接受失戀,接受離婚;接受不想要的東西,接受不想見的人。然而接受苦難和無奈并不意味著痛苦和不幸。生活總是反轉(zhuǎn)劇,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有什么好事會發(fā)生。
蔡康永在給殘酷社會的善意短信中寫道:離職了,但因此能完成向往已久的旅行;離婚了,但因此整個人充滿能量。別人眼中的失敗,可以是你自己認定的成功,反正成功有很多樣子,會煮面,會勸架,會踢球,都是某種成功。我們不必因為厭惡大眾對成敗的定義,就負氣說人生根本沒有成敗之分,我們可以為自己建立成敗的標準。
人若想要得到幸福,首先應(yīng)該懂得放下那些能夠放下的痛苦,而痛苦常常來自我們對于生活的無能為力。所以與其痛苦地面對那些不可改變的事實,不如笑著去接受,給自己的心情一個放松和適應(yīng)的機會。有位哲學(xué)家曾經(jīng)這樣祈禱道:“祈求上天賜予我平靜的心,接受不可改變的事;給我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并給予我分辨此二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