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禮儀之邦,向來注重德,講求德政、德治、德禮、德行。德不僅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國之基。在封建時代,“三綱五?!笔蔷S護等級秩序的支柱,也是宗法社會的倫理道德原則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與此相適應的是忠、孝、節(jié)等倫理道德規(guī)范。既然是一種社會規(guī)范,因不同的社會身分,德就細分為多種,比如醫(yī)生要有醫(yī)德,教師要有師德,公眾要遵守社會公德。《周禮?地官》,列出六德:知、仁、圣、義、中、和。老子《道德經》,列出三德:禮、義、仁。儒家列出五常,仁、義、禮、智、信。
德是維系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有序運行的基礎。俗話說,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德的水準反映了社會文明的程度。德也是一種文化,一種傳統(tǒng),體現了不同的社會需求與時代精神。比如,中國傳統(tǒng)的德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人性本善的基礎原點上,重忠崇仁,強調通過德治,達到社會和諧,體現了農耕文明內斂、節(jié)制的特征;而西方的德深受古希臘民本思想的影響,在人性本惡的基礎上,重信崇智,突出法治的力量以達到平衡,顯現了商業(yè)文明張揚、理性的特征。
三、何為官德
官德是官員所應恪守的職業(yè)道德,是官員工作生活、思想行為的規(guī)范與準則,是從政之道、用權之德。是在權力這個大背景下的行為規(guī)范。
在中國古代,“內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指修身以成圣賢之德,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皟仁ネ馔酢敝溃前采砹⒚?,更是歷代的為官之道,它強調德行是治國的前提,也就是說,權力只有以德為指導,才有正確的方向,因此“治人”必先“修己”。
中國封建時代一向重視德治。一是 “為政以德”,即執(zhí)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眾,以贏得百姓的擁護;二是以身作則,以自己的德行去教育和感化百姓,“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從司馬遷的《史記》開始,就出現了對官吏的道德評價,孫叔敖是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寫的第一個人物,被尊為“循吏第一”,即奉法循理的官員。官德的標準,不同時期側重不同。在司馬遷的筆下,行教、清廉、守法便是好官。在戰(zhàn)國、秦及漢初,守法則首當其沖。到了“獨尊儒術”時期,推行教化又成為好官的標準。三國末年,根據司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為好官標準,清官也就逐漸成為好官的代名詞。唐太宗李世民結合漢代劉向“六正六邪”之說,將好官的德行分為六類 高瞻遠矚的圣臣、扶善除惡的良臣、進賢不懈的忠臣、明察成敗的智臣、廉潔奉公的貞臣、剛正不阿的直臣,以圣明、賢良、忠誠、睿智、貞潔和正直作為官德的六大內容。
德是一定時期社會經濟的產物,永恒不變的倫理規(guī)律與道德教條是不存在的,但這不是割斷歷史的借口。作為歷史范疇的官德,有一部分被繼承和延續(xù)下來。比如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無私奉獻、岳飛“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孫中山“天下為公”的堅定信念等。而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與建設中又出現了許多道德楷模。比如大無大有的周恩來、堅持真理的彭德懷、一心為民的焦裕祿、敢說真話的朱镕基 他們都賦予了官德以新的時代內涵。
四、為何現在又提講官德
其一、“治國先治吏”,這是由官德的相對特殊性與重要性所決定的。官員是社會的“強勢”群體,他們掌握著人民賦予的權力,代表著黨和政府形象,管理著公共資源。官員是社會的風向標,其道德水平的高低,決定著權力的正邪走向,關系著民心向背,影響著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關系著黨和國家的興衰存亡。200多年前,法國的路易斯·博洛爾曾說:在一個國家里,為政者的品質總是影響并成為該民族性格品質的模型。惡劣的政治道德可以像瘟疫一樣傳染給人民。所謂官風不正,民風難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