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自己經(jīng)常寫的電影類文章分成幾大類:第一類是就片論片的電影評論,主要收集在《四面楚歌》和《好萊塢現(xiàn)場報道》兩書中;第二類是大型工具書中的簡評,共有三冊,均以《碟中碟》命名;第三類是介紹電影工業(yè)運作的文章,原創(chuàng)性不強,但頗受業(yè)內人士推崇,喜歡八卦的讀者也非常鼓勵,書名叫做《好萊塢啟示錄》;第四類是拿電影來談更寬泛的題目,從文化到社會到政治到經(jīng)濟,不一而足。這最后一類是我自己最放肆的寫作,也最沒先例可循。2007年的《莎樂美的七層紗》便是這個套路,而如今這本其實是《莎樂美》的續(xù)集。
電影評論不是我的正職,即我不是以此維生。我的職業(yè)跟新聞有關,我評論的話題通常屬于文化及社會范疇,但因為那方面的寫作以英文為主,故讀者群跟我影評的讀者群極少重疊。最多的時候,我一年做過百多個新聞時事的評論,包括文章和電視節(jié)目。評新聞,有過癮的地方,由其跟當下密切相關;也有不利之處,那就是很容易過時,當需要結集出版時,拿出來再讀,總覺得時過境遷,只好把最初發(fā)表的日子寫上,以說明它的時效性。但是,當我用電影來評論時事政治,我可以跳出來,捕捉事件的廣泛意義,同時賦予其跨越一時一地的色彩。還有一個好處是,有些新聞事件不便直抒胸臆,但通過一個類似的電影情節(jié)來討論,不僅規(guī)避了陷阱,反而可以直指事情的癥結。
這或許不是多數(shù)影迷習慣的影評,而我的觀影也未必像其他影迷的觀影。但我覺得電影好就好在,它提供了一個延續(xù)思維的平臺。對于電影,我不是一個鉆得最深的影迷,但我愿做一個鋪得最寬的影迷。如此反“專業(yè)”的做法,一定遭到傳統(tǒng)學者的猛烈抨擊。但那又如何?誰說欣賞電影必須按照某種既定模式?最佳模式,一定是最適合個人的模式。我把這種個人化的思路呈現(xiàn)出來,跟其他影迷分享,內心的想法是,既然大家都是影迷,只要說的是真心話,總能找到知音。
周黎明
2011年8月26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