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諦
日常生活里讓人不如意、不開心、痛苦、煩惱的因緣那樣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非在愁中即在病中。但是,人們總是不愿意承認這個事實,認為談?wù)摽嗍潜^消極或不吉祥的。痛苦是輪回生命的常態(tài), 如果對痛苦沒有正確、深入的認識,就不會有動力尋求解脫。
釋迦牟尼佛初轉(zhuǎn)法輪宣講了苦、集、滅、道四諦, 首先宣說的就是苦諦。苦,生命的一切經(jīng)歷都不離痛苦的本質(zhì);集,痛苦的成因;滅,痛苦是可以止息的;道,止息痛苦的方法。四圣諦解釋了什么是輪回、輪回的產(chǎn)生、是否能夠結(jié)束輪回(即解脫),以及如何解脫。
為什么大多數(shù)所謂學佛者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想解脫?因為大家在心底不認為輪回真的那么苦。解脫之道始于對苦的正確認識,不從正確認識痛苦著手,脫離輪回幾乎不可能。
六道輪回中所有生命的生存狀態(tài)都具有苦的特質(zhì),這個“苦”不僅包括粗大劇烈的痛苦、傷害,也包括細微的不適、不如意等等。當你對苦的深度和廣度有了正確認識,遠離痛苦就成為一股強烈的意愿,你迫切地想知道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生命中無所不在的缺憾——苦。而只有在你真正明白苦的成因后,才會知道苦是有可能終結(jié)的。于是,你通過各種途徑遠離痛苦、趣向安樂。
在四諦中,集是因,苦是果;道是因,滅是果,但佛陀在宣講這兩對因果時,先講果再講因。因為在實際修行中,是按苦、集、滅、道的順序,而不是按因果的順序來修的。
諸受是苦
身處痛苦中,應(yīng)該了知自己在痛苦中;痛苦就是痛苦,不要把它誤解成別的。
佛經(jīng)上把痛苦分為三大類:苦苦、變苦和行苦??嗫?,是顯而易見、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體和精神的創(chuàng)傷、病痛、恐懼、生離死別。對苦苦,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誰也不會認為它們是別的東西而想去追求、親近。
通常被我們理解為快樂的種種體驗和現(xiàn)象是變苦,因其本質(zhì)為苦,終將由快樂變成痛苦。相聚是快樂的,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快樂里隱含著分離的痛苦;戀愛是快樂的,而相愛容易相處難,戀愛的快樂里隱含著爭吵、猜忌、怨恨的痛苦;年輕貌美是快樂的,只是歲月無情催人老,年輕的快樂里隱含著衰老的痛苦;為人父母是快樂的,可把嬌小脆弱的生命撫養(yǎng)成人,要付出多少精力,提心吊膽、不寢不食,這其中又有多少辛苦;升職加薪是快樂的,不過壓力和焦慮也隨之升級。仔細思量,生活里每一項快樂都含帶著日后的痛苦。
行苦是一種更深刻也更細微的痛苦,它指的是陷于輪回的眾生整個存在狀態(tài)的無奈和不圓滿,身心受到業(yè)力牽制,被種種煩惱束縛。普通人的生命皆是由煩惱中來,到煩惱中去,全然不得自主地流轉(zhuǎn)、流轉(zhuǎn)。如果不是親身遭遇變故、痛苦,一般人很難體會“諸受是苦”的深義。對痛苦的了解越深入、越全面,我們就越被激勵著去實踐離苦得樂的方法。在疾病以及其他的痛苦面前,我們完全有可能保持尊嚴和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