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追逐高盛 作者:(美)蘇珊·麥吉


早在21世紀初,華爾街上的這些著名投資銀行都心知肚明,即使自己能做出轟動一時的上市或者并購項目,成為華爾街的超級巨星,也不一定能在放緩的經濟大環(huán)境里讓自己的股東們高興。這些投資銀行都是公開交易的上市公司,雖然金融市場天生是有周期性的,但投資銀行必須有穩(wěn)定持續(xù)且不斷增長的利潤來面對它們的投資人。幫助企業(yè)客戶上市從而賺取服務費的總額,很大程度上要受該企業(yè)上市之后的財務表現影響,這部分收入并不能讓銀行的投資人開心多久。很快華爾街上的眾多投行的首要工作不再是幫助它們的客戶管理資產、清算債權、處理交易,而是去開發(fā)一個又一個創(chuàng)新金融產品。

21世紀伊始,互聯網泡沫時代非常難堪地結束了。在狂歡之后的寂靜里,華爾街的高級決策者們在反思,突然之間他們發(fā)現,在20世紀這整整100年里,他們辛辛苦苦作為看門人為其客戶提供各種審慎的金融中介服務,收取各種各樣的服務費作為贏利的主要手段。然而和這幾年的網絡泡沫繁榮相比,之前的整個世紀都像什么活也沒干似的。在過去的幾年里,華爾街快速地幫助像世通公司和AT&T這樣的科技企業(yè)上市,上市之后再進行債務融資,再轉成股權,好一陣忙活。并且通過幫助思科網絡或捷迪訊這樣的企業(yè)在市場中兼并新興公司而賺了無數服務費。直到現在還有不少參與了網絡時代的銀行家無法淡忘當時的輝煌,他們認為那是一段對于投資銀行家來說最經典的黃金時期?!霸谶@段時期里,我們一直在做我們最擅長做的事情,比以往任何時候做得都更有效率,而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賺了更多的錢,”資深高科技及通信技術行業(yè)投資銀行家拉里·麥克因尼斯回憶說。

對于這個黃金時期,投資銀行的股東們自然非常滿意。1999年,股票經紀公司年平均股本回報率高達。高盛公司在1999年之前在加州硅谷連辦公室都沒有,卻依舊能在承銷科技股這個戰(zhàn)場上遙遙領先,在同年達到的年回報率,高盛又一次讓華爾街的同行們艷羨無比。這種全行業(yè)的歡欣情緒隨著泡沫的不斷膨脹也在不斷加強。一直高揚的利潤率已經悄然地改變了華爾街的核心業(yè)務模式。網景公司的上市則是徹底地改變了游戲規(guī)則。華爾街通過賺取金融業(yè)務的服務費所獲得的利潤率完全不能和制造高風險引發(fā)投機者的投資狂潮相提并論。認識到這一點之后,華爾街開始變本加厲,不斷地制造熱點把高風險、不成熟的企業(yè)推上市,而這些企業(yè)大多是剛剛成立沒幾個月,或是自從成立以來沒有賺到過任何凈利潤的公司。比如高盛主持了一家叫做Webvan的雜貨快遞公司的上市項目,這家公司上市之后沒多久就倒閉了。美林同樣也推進了寵物在線的上市,而這家公司上市之后也沒有活過10個月就破產了。在那時,華爾街的首要任務已經變成賺大錢、讓自己的股東開心,所以他們刻意尋找對于投資人來說風險極高的投機項目,而這些風險極高的項目對于投資銀行來說是最有利可圖的。

華爾街在1995年之前年平均交易收費(包括股票和債券承銷以及各種顧問費)總是徘徊在119萬美元左右,到了1998年這個數字升到了148萬美元,到了1999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81萬美元,2000年則提高到203萬美元。1998~2000年,投資銀行平均發(fā)放的獎金數翻了一倍,人均獎金數字首次超過了10萬美元。高盛在2000年一年之間,做了63個上市項目,賺了245億美元的費用。截至2000年年底,這63個項目中2/3的公司股票交易價格已經遠遠低于其首發(fā)價。可是到了這個時候,投資銀行是絕不會把服務費退還給它們的企業(yè)客戶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