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爾街的進化(1)

紙金:一線親歷者講述華爾街60年的起伏跌宕 作者:(美)羅伊·史密斯


在20世紀60年代,華爾街業(yè)務形態(tài)的變化程度之大,超出了任何人的預期。股票市場的投資者已實現機構化,以投資業(yè)績?yōu)閷虻墓餐鸱睒s發(fā)展,并購和惡意襲擊,以及為之提供資金的復雜融資操作,取代了為大型工業(yè)和公用事業(yè)公司發(fā)行債券的平穩(wěn)業(yè)務,所有這些又致使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量急劇攀升。1970年,日均交易量已高達1 200萬股,而1960年則為300萬股。根據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規(guī)定,在如此大的交易量中,每股股票都得由賣家將實物交付買家之后,才可以進行錢款支付。這必然要求在匹配交易的過程中涉及浩繁的工作量,既要找到股份憑證,又要將它們送達,在所有的實際買家和賣家之間,又要按實際交易數量準確地完成結算。此時,華爾街做這一切,所用的系統非常原始。經紀券商在又暗又臟的后臺辦公室(稱為“籠子”,因為窗戶上裝有防范搶劫的鐵條)安排大量人員先將交易配對,再把股票包好,放入下面裝有滾輪的大黑箱里,最后由年老的“送信人”(常常是退休消防員和退休警察)從他們的籠子里推至別家公司的籠子處,交付了股票后再推回來。這種系統不可避免地會承受不了日益增長的交易量所帶來的重負。實行計算機化也無濟于事——至少不會立即有所改善。海登斯通公司的前合伙人哈德維克·西蒙斯,這樣描述20世紀60年代公司的情形:

盡管我們新近使用了計算機,但我們的系統之間并不對話。在海登斯通公司,我們安裝了自己所說的“電線”,我們的所有交易指令都通過它來傳輸。我們將那些指令轉到交易大廳去執(zhí)行。然后,在當天結束時,我們又得把那些指令轉抄到書面上,將它們在另一個計算機系統上重新遞交。我們在前端使用尤尼法克計算機,在后端使用IBM公司的計算機,我們必須把交易指令轉抄、重新用打字機打出來、通過電腦鍵盤輸入、核對無誤,然后再把它們放入后臺管理系統中,這樣才能將一切整理妥當,次日早晨每個人便可以知道自己的保證金和賬戶狀況。我們簡直沒法保持順暢運行。

后臺管理系統危機

時至1968年1月,已有種種跡象表明這個系統有問題了。如果股票不能按時(在交易后5日內)送達,交易便被貼上“未達” (即“未能送達”)的標簽。股票若已送達,但未能辨認,則被退回,貼上“不知” (即“不知道這筆交易”)的標簽。1月,貼有這兩種標簽的情況增多了,紐約證券交易所調整收盤時間,從下午3點30分提前至下午2點。但“未達”的情況還是增加了。4月,“未達”交易量超過20億美元,5月,超過了30億美元。到了6月,雷曼兄弟根本無法做結算,只得先關門停業(yè),直到重新能夠結算。本來,這年更早的時候,雷曼兄弟已安裝一個新的計算機系統,可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6月下旬,紐約證券交易所規(guī)定星期三停止交易,以便多出一天來讓各經紀券商的后臺可以處理完已有的交易,這也沒有多大幫助。然而,與此同時,經紀券商卻在報上刊登更多的廣告,雇用更多的銷售人員,開出更多的證券營業(yè)部,滿足美國各地涌現出的股票投資需求。很多券商積極游說紐約證券交易所,要求取消周三休市的規(guī)定,好讓它們能做更多的生意。一位觀察者說:“華爾街已變成愚蠢的貪食者,只知道吃啊吃,要把自己吃癱吃死?!?/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