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國鵝肝的源頭在哪里?

把恐龍做成大餐 作者:邢立達


雷嘯鳥肝——史前最強鵝肝

法國鵝肝的源頭在哪里?

鵝肝就像清晨時分一個來自愛人的吻,細膩柔和,在舌尖化開。不管你臉上的皺紋增加了多少,她總是一如既往地給你最甜蜜的一吻。好的鵝肝是那么的絲般潤滑,完全無需動用牙齒,只要舌尖一舔,它就在你的體溫里化開來,洋溢而出的鮮美只能用大膽浪漫的法國方式來表達了。

相傳鵝肝起源于約公元前25世紀的埃及,當時的埃及人發(fā)現(xiàn)野鵝在遷徙之前會吃大量的食物,把能量儲存在肝臟里,以適應(yīng)長途飛行的需要。在這段時間捕獲的野鵝味道最為鮮美。很自然,人們馬上想到了家鵝也可以被過分喂飼,從而得到肥大的肝臟。隨后,鵝肝的吃法被傳至羅馬帝國,但隨著4世紀羅馬帝國的衰亡,鵝肝這種食物也幾乎失傳,只在猶太人那兒保留了下來,直至16世紀傳回法國地區(qū)發(fā)揚光大。目前,法國的鵝肝產(chǎn)量占全球總產(chǎn)量的80%以上。 不過,法國人都認為枯燥的史實配不上鵝肝這樣的美味。所以,關(guān)于鵝肝,法國人會興致勃勃地告訴你這樣的故事: 高盧人本想在夜間突襲羅馬的丘比特神廟,行動部署得十分隱秘,但是不料驚動了附近的鵝。鵝的叫聲驚醒了羅馬軍隊,羅馬人蘇醒過來,擊退了高盧人,最后還占領(lǐng)了高盧地區(qū)。于是,鵝便成了當時羅馬人的神明,人們熱衷于飼養(yǎng)它們。漸漸地,鵝越養(yǎng)越多,加上沒有節(jié)育,結(jié)果泛濫成災(zāi),羅馬人最后下狠心開吃也吃不過來。而這些多余的“神明”平時待遇還奇好,吃的都是清熱解毒的無花果,正好養(yǎng)肝,結(jié)果歪打正著地造就了美味。前菜 羅馬殖民者就這樣為法國人的餐桌帶來了美味的鵝肝。要說最喜歡鵝肝的法國國王,則非“鎖匠”路易十六莫屬。為了迎合他的愛好,飼養(yǎng)工藝和各種新吃法層出不窮,許多人還爭相為鵝肝吟詩作賦。以乾隆皇帝為代表的清朝皇室非常喜歡吃鴨子,還吃出了道“干菜鴨子”。可是,向來“活在味蕾上”的泱泱中華,怎么就沒有發(fā)現(xiàn)鵝肝這等美味?這已經(jīng)不可考,但卻引出一個很有趣的事實,那就是: 中國家鵝與歐洲家鵝的起源并不一樣! 鵝其實是一個多樣化的物種群,被分成兩大屬: 雁(Anser)和黑雁(Branta),家鵝屬于雁屬內(nèi)的灰雁鵝種(Anser anser)和鴻雁鵝種(Anser cygnoides)。 生物學家狄拉卡(J. Delacour)指出,家鵝起源于兩種不同的野生雁種,大部分歐洲鵝種起源于灰雁;而以中國家鵝為代表的亞洲鵝種起源于鴻雁,該學說現(xiàn)已被學術(shù)界廣泛接受。歐洲制造肥鵝肝的朗德鵝(Landes goose),其祖先就是灰雁。同樣的鵝,命運就是這么不同,鴻雁在中國,那是用來傳書的呢!當然也吃,但起碼不虐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