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拍賣會(12)

藝術(shù)世界中的7天 作者:(美)薩拉·桑頓


第一件拍賣品的成交價格是24萬美元,加上傭金和保險費一共是27.63萬美元。從第一個買家出價,到最后的一錘定音,一共不到90秒。如果藝術(shù)品的成交價格接近其最低估價,則這件藝術(shù)品的拍賣時間會很短。如果像這件藝術(shù)品一樣,賣出價是其最高估價的三倍,則拍賣的時間會長一些。但不管怎樣,拍賣藝術(shù)品的速度終歸是很快的。

伯奇繼續(xù)道:“現(xiàn)在是第二件拍賣品,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的作品,大家請看。這件作品的底價是9萬。有人出價了。9萬,9.5萬,10萬,謝謝,11萬,12萬?那位先生是出12萬嗎?是的,他出12萬。13萬了……”

紐約所有拍賣行的拍賣師都不是美國人。索斯比的首席拍賣師托拜厄斯·邁耶(Tobias Meyer)是德國人,專門拍賣當(dāng)代藝術(shù)品的菲利普拍賣行的首席拍賣師兼股東西蒙·德·普瑞(Simon de Pury)是瑞士籍法國人,伯奇是英國人。他們將歐洲式的儒雅帶到了粗野、庸俗的交易行為中。優(yōu)越、高貴的歐洲人將拍賣行的銷售人員稱為“專家”,這一稱謂的非正式說法是“專業(yè)人士”。他們運用藝術(shù)史的知識來判斷趨勢、引導(dǎo)潮流,然后給藝術(shù)品估價,再把它們擺到柜臺以招徠顧客。一位“專業(yè)人士”稱:“我們的身份實際上是分析員兼定價員。”

艾米·卡布拉佐是佳士得拍賣行“戰(zhàn)后與當(dāng)代藝術(shù)品部”的一位負責(zé)人。這位專業(yè)人士留著飄逸的黑發(fā),有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一向言簡意賅,從來不說一句廢話。佳士得高層中美國人極少,她便是其中之一,而且還是“主要盈利部門”中唯一的女領(lǐng)導(dǎo)。拍賣開始之前,我采訪她的時候,她還是一副精力旺盛、活力四射的樣子,拍賣會開始之后,她又顯得十分文靜,像個淑女。她剛才說:“拍賣的時候,我從來都不會緊張,因為在此之前我們已經(jīng)成功完成了最艱巨的任務(wù)。我們把80%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在尋找好的作品上,剩下20%的時間用來銷售。關(guān)鍵是能拿到優(yōu)秀的作品,這個工作不太容易。我們得告訴客戶,你家里墻上的那幅畫只有變成流動資產(chǎn)才能顯示出它的價值,而且它可能比你的房子還值錢?!?/p>

普林斯的《無題(牛仔)》[Untitled(Cowboy)]拍出去了。伯奇注視著臺下,似乎不甘心,還想從下面擠出一個更高的價格來。這個時候眼神的接觸非常重要。伯奇的眼光輪番掃射所有的觀眾,一個都不放過?!?6萬。那位女士出27萬嗎?依然是26萬。后排的朋友還有出價的嗎?電話中的買家出到26萬,比在座的各位都高。最后一次提醒各位,這幅畫的成交價格是26萬美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