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越來越熱的另一個原因是昂貴,或者說奢侈,這很有諷刺意味。天價吸引了媒體的高度關注,于是輿論將藝術品定位為奢侈品,相應地也抬高了某件藝術品擁有者的社會地位。在過去的15年里,全球最富有的那部分人掌握了更多的財富,億萬富翁層出不窮。全球著名拍賣公司佳士得拍賣行的艾米·卡布拉佐(Amy Cappellazzo)說:“在擁有了幾套房子,又穿上了名貴西裝之后,你會干點什么?藝術品是個不錯的選擇,總得玩點兒高雅的吧?!比缃?收藏、囤積藝術品的人大幅增加。2007年,佳士得拍賣了793件藝術品,每件成交價都在100萬美元以上。在數(shù)字化時代,文化產(chǎn)品的復制十分簡單。在這種技術背景下,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幾乎就成了像房地產(chǎn)一樣的不動產(chǎn),不會說沒就沒,不會貶值到離譜的程度。以前人們可能沒有想到自己會去拍賣行購買藝術品,現(xiàn)在拍賣行的藝術品拍賣會上人頭攢動,人聲鼎沸。拍賣會加快了藝術品的“市場流通速度”,其火爆場面似乎在告訴人們,當代藝術品是一個很有前途的投資領域。
盡管有些收藏家對藝術品價格的暴漲叫苦連天,但藝術品市場的表現(xiàn)依然強勁,許多博物館的營業(yè)面積也急劇擴大。更多藝術家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切實提高,少數(shù)藝術家甚至已經(jīng)超過娛樂明星了。批評家都在絞盡腦汁地用文字填滿不斷擴大的刊物版面。博物館的管理人員紛紛跳槽,在藝術界尋求收入更高的職位。但藝術品市場的繁榮也給一些人敲響了警鐘,他們擔心市場定價會誤導公眾審美,掩蓋客觀批評、藝術獎項及博物館藏品選擇對藝術品的評價作用,希望人們不要一味地推高價格。就連務實的藝術品交易商也會告訴你,賺錢只是藝術的副產(chǎn)品,不是藝術的終極目標。藝術要想繼續(xù)生存,要想保持其高于其他文化形式的地位,就需要找到一種動力,這種動力絕對不能是利益,而應該是比利益更有意義的東西。
由于藝術界的組成部分是多元化的,藝術界內(nèi)的活動又不透明,甚至有點神秘,因此很難概括藝術界的特征,也沒有人能夠徹底看透這個領域。此外,進入藝術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在五個國家的六個城市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把我的研究成果寫進了本書的七個部分,試圖描繪出藝術界的深度和廣度。本書每一部分都是真實生活場景的描述,希望能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知藝術界人士的生活方式,從而了解整個藝術界。我作為參與者,觀察了藝術界很長時間,采訪了許多人,幾乎每個故事都是根據(jù)三四十個人的采訪素材寫成的。通常,這種研究形式叫做“默不作聲的觀察者”,我則屬于“親身參與的觀察者”。我在參與的同時,好奇地觀察著藝術界。偶爾也會冒昧地闖入藝術界人士的秘密領域想一探究竟,但我的行為從來沒有對其他人構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