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堅派富豪中,陳義紅、李寧、周成建是服裝制造業(yè)領域的佼佼者,其中陳義紅年齡最長,生于1958年,李寧是1963年人,周成建比他小兩歲。三人中,周成建最先創(chuàng)業(yè),但直到1993年他才創(chuàng)立“美特斯邦威”品牌,彼時李寧體育用品品牌已經問世3年,而陳義紅加盟“李寧”也有2年時間。
在服裝制造業(yè)領域,品牌與口碑尤為重要。李寧是運動員出身,有“體操王子”美譽,身經百戰(zhàn),見過不少世面,自然明白品牌之重要。為此,他立志打造中國本土體育用品第一品牌,結果大獲成功。伴隨著“李寧”品牌的崛起,從2004年開始,李寧連續(xù)3年奪得服裝業(yè)首富桂冠。
周成建晚了3年,其實已落后不少。但他另辟蹊徑,打出“美特斯邦威”這么個“假洋牌子”,運用一無廠房、二無設備的“虛擬經營”手段,專攻時尚路線,竟然十分奏效,一路追趕上來。于是,人們看到,這個裁縫出身的溫州人蟬聯(lián)2008年和2009年兩屆服裝業(yè)首富,風光無限。
2007年的服裝業(yè)首富是陳義紅,此人蟄伏李寧公司多年,一直不露聲色,其實是在暗中觀察。果然,2005年一出手就不同凡響,他既不自創(chuàng)品牌,也不收購品牌,而是選擇接手李寧公司代理的國際著名時尚運動品牌kappa,專走時尚與體育混合路線,且無生產之憂和渠道鋪設之累,可謂棋高一著。
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李寧公司、美特斯邦威公司,還是陳義紅的動向體育,都屬于上市企業(yè)。李寧奪得服裝首富的2004年,正是李寧公司香港上市第一年;動向體育在2007年登陸香港股市,當年陳義紅便超越前老板李寧,成為行業(yè)領軍者;2008年,美特斯邦威公司跟進國內股市,周成建身價暴增至170億元人民幣,力壓群雄。彼時,中國服裝界已在資本市場浸淫多年。
視角切換到零售業(yè),黃光裕、張近東和陳發(fā)樹三位行業(yè)領袖的崛起其實也是拜資本所賜。
張近東1963年出生,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yè),創(chuàng)業(yè)前曾在南京鼓樓區(qū)工業(yè)公司任職,屬于沖出“體制”的下海者。黃光裕1969年生,與百度創(chuàng)始人李彥宏同歲,算得上中堅派富豪當中的年青勢力,但他和年長8歲的陳發(fā)樹都少年輟學,并沒有機會成為李彥宏那樣的高級知識分子。
黃光裕很早就開始“闖社會”,所以創(chuàng)業(yè)時間也比同齡人早——他或許是這群富豪里最早的創(chuàng)業(yè)者之一,另外兩位是周成建和陳發(fā)樹。1986年,黃光裕兄弟兩人在北京珠市口大街盤下“國美”門面時,周成建的服裝作坊剛剛倒閉,并欠下30萬元巨債,陳發(fā)樹在泉州和廈門兩地販木材,用賺來的錢買了一套位于廈門的房子。
而此時,李彥宏、張朝陽、馬云和王傳福正在大學讀書,馬云還差兩年才畢業(yè);這一年,李寧的體操生涯正值頂峰,還未動過退役的念頭,而陳義紅正在國家體委下屬的運動鞋公司當工人,張近東還有三年時間才從鼓樓區(qū)下屬的那家單位辭職。
國美最初經營服裝,后來改賣進口電器,黃光裕堅持“薄利多銷”的零售策略,在隨后到來的“家電熱”中迅速壯大。1992年,國美開始連鎖嘗試,此后幾年跑馬圈地,最終成為中國最大的家電連鎖企業(yè)。這期間,張近東創(chuàng)辦蘇寧,從經營空調起步,步步緊追,成為國美最大的威脅者。
就在黃光裕與張近東較勁的時候,陳發(fā)樹在福建不動聲色地構建起自己的百貨王國。他先用廈門那幢房產作抵押,貸款買了一輛三輪車跑運輸,隨后反客為主,盤下供貨的那家商店,從經營日雜起步,最終成為廈門百貨業(yè)老大。到1995年,陳發(fā)樹在福州東街口做起了新華都百貨,并逐漸打響“新華都”的名號。
黃光裕、張近東和陳發(fā)樹三人都是精明的生意人,滿腦子賺錢法門,一旦建立事業(yè),很快就不安分起來。三人不約而同地盯上資本市場,只是手段有所不同。2000年,陳發(fā)樹入股紫金礦業(yè),不斷增持,成為第二大股東,并以此為資本平臺,頻頻大手筆收購,終成福建首富。與此同時,黃光裕成立鵬潤投資,連番收購擴張,并在北京三四環(huán)之間囤地。2004年鵬潤集團在香港借殼上市,35歲的黃光裕首次當選中國首富。同年7月,蘇寧電器登陸深交所,張近東身價大增,待2008年黃光裕東窗事發(fā),張邁東取而代之成為零售業(yè)首富。
零售業(yè)的精髓在于快速鋪貨,搶占先機,薄利多銷,以量取勝。所以黃光裕、張近東都對發(fā)展連鎖門店樂此不疲,而一旦擴張遇到瓶頸,他們都毫不猶豫進入資本市場,玩起以錢生錢的快速游戲。只不過黃光裕似乎玩得太過忘乎所以,以致最終把自己送進監(jiān)獄,張近東也因此少了競爭對手,徒增“對手難覓”的寂寞。經營百貨的陳發(fā)樹對資本游戲也迷戀有加,閃轉騰挪,不亦樂乎,然而這個資本運作高手最知名的頭號卻是“礦業(yè)首富”,真是令人哭笑不得,感慨萬千。
到中流擊水
梳理這些中堅派富豪各具特色的商業(yè)軌跡,可以發(fā)現(xiàn)資本市場是其重要交集。在市場洗禮下,他們對資本實業(yè)結合的模式青睞有加,并能自如運用資本工具,紛紛踏入同一條河流,殊途同歸有如千萬溪水奔騰入海。這在老派富豪當中并不多見,而年青人的嘗試充滿更多的冒險色彩——當然,每個時代都有出事的富豪,假如因此否定資本的價值似乎有些草率。我們只能說中堅派富豪對資本的理解相對更成熟一些,某種程度上,他們加速了中國商業(yè)的資本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