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病理性的自戀會出現(xiàn)在競爭強烈重視物質(zhì)價值的、強調(diào)個人成就、重視負面消息的社會。而這樣的社會往往也是和愛惜他人如愛惜自己、認可現(xiàn)實局限性的同時重視自我潛力的健康自我意識相違背的社會。而且在當今這個時代,病理性的自戀遠比健康自戀更容易發(fā)生,這也讓我感到十分擔憂。
我們需要的是什么
在易引發(fā)病理性自戀的社會中,我們應(yīng)如何讓健康的自戀占得上風呢?
或許對于這個問題,我還不能給出系統(tǒng)、嚴謹?shù)幕卮?。但是從哲學的角度分析,很多哲學家都曾對生活方式及人生的意義進行過嚴肅地討論,特別是以下幾位哲學家,為我們解釋了在容易引發(fā)自戀的社會中,我們應(yīng)遵循的價值觀。
1.柏拉圖的“洞穴比喻”
柏拉圖通過著名的“洞穴比喻”說明了表面上的現(xiàn)象并不代表全部,要知其全部,就需究其本質(zhì)?!岸囱ā笔侵敢蝗菏来钤凇岸囱ā敝械那舴福蛟谙薅ǖ目臻g里只能看到限定的事物,所以他們將眼前墻壁上的影子當做是實在的,而到底是什么導致這些影子的產(chǎn)生,他們卻毫無頭緒。
這個比喻嚴厲地批判了只局限于事物表面而對其本質(zhì)缺乏思考,最終被動地活在現(xiàn)代自戀社會中的人們。也就是只為塑造表面上的形象而努力,從不聽取自我內(nèi)心的聲音,以被動的心態(tài)存活的人生態(tài)度。
2.叔本華的“同情心”
較之一件事的結(jié)果,叔本華更注重行使整件事情的意圖,他對同情的意圖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對于利己主義者來說,從叔本華的哲學中可體會到意味深長的信息。因為他對道德行為的定義建立在同情的基礎(chǔ)上,同情源于對他人所遭受苦難的感同身受,換句話說,就是將他人與自己視作一個整體。所以,當人們能夠從同情心出發(fā),直到變得無私、慷慨、樂于奉獻,腐朽現(xiàn)代人的病理性自戀才有希望得到治愈。
3.蘇格拉底的“反省人生”
鏤刻在特爾斐神廟的名言——“認識你自己”出自于蘇格拉底的思想,同時他也為后人留下了“未經(jīng)反省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人生”這句名言。就是說,有價值的人生需要通過檢討與反省提煉升華。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懂得反省自己,對自己的心靈忠誠,與別人和睦相處,那么就會有更多的人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幸福與滿足,這也將是我們所渴望的自戀社會。
追求健康的自戀
瓊·特溫茨是對自戀有深入研究的心理學家,對于大學生將自我為中心的消極自戀當做競爭社會中生存下來的重要因素,并將現(xiàn)實和設(shè)想的生活相隔離,她感到十分驚訝。
她強調(diào),在我們的社會中真正的成功者并非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自利者,而是具備共感力并處在關(guān)系中心的人。如果因自戀而沉溺,只為自己過活,其后果無疑是讓心胸變得更加狹窄,讓成功與自己漸行漸遠,因為人際關(guān)系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她所批判、憂慮的自戀并不是指愛護自己、相信自己、與別人和睦共處的健康的自戀,而是利己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病態(tài)性自戀。愛惜自己并不該受批判,反而是一種值得提倡的行為。所以我們要反思自己的自戀行為,為養(yǎng)成健康的自戀而努力。
Checkpoint:
1.未經(jīng)反省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人生;
2.真正的成功者并非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自利者,而是具備共感力并處在關(guān)系中心的人;
3.愛惜自己并不該受批判,反而值得我們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