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滿腹委屈,卻要鎮(zhèn)靜自然地將責難之詞整理成書面材料,送給總理閱示,及時向他匯報外界對中央外事協(xié)作組的反映。
對待這個問題,總理有時不像他們那樣緊張,他看看手里的“狀紙”再看一臉苦澀的杜修賢,居然會像打開折扇似的舒展眉頭,笑出了聲。
可杜修賢心里沉甸甸的,實在笑不出來。
“老杜,群眾反映是對的。但是你不要有問必答,更不要背包袱,你看這句話……”總理取下老花鏡在紙上的某一段話下面劃過,“這幾句話顯然是不符合客觀情況嘛,是紅衛(wèi)兵的語言。這些你就不要去管它了。這不能都怪你們!”
杜修賢不知怎的鼻子酸酸的。在欲訴無語、欲哭無淚最需要鼓氣和理解時,有總理這么一句話,這委屈這苦澀這沉重……也認了!
他離開西花廳時,盡管挎相機的肩頭又沉又酸,但心里輕松了許多。
為了主席的眼睛,周恩來指示把拍攝時間限制在三分鐘。這下可讓那些平時從容不迫的攝影師們慌了手腳
1973年春季,毛澤東患白內障多年的眼睛,視力急劇下降,愈發(fā)討厭耀眼的攝影燈在他書房里閃來閃去。因此,中央辦公廳的領導給“紅墻”攝影師們打了個招呼,可能在主席那兒拍攝還要作些新的規(guī)定。
從70年代起,外國首腦大凡踏上中國的土地,就會有個急切要求:我們要拜會毛澤東,并以一睹“東方巨人”為快為榮。
毛澤東身體狀況日衰,而外賓求見的要求日盛。八旬老人面臨的是紛至沓來的友誼之手,這能拒絕嗎?猶如人不能拒絕空氣一樣不能拒絕這個熱忱的世界。
這天下午,杜修賢剛在人民大會堂拍攝了總理會見外賓的場景,照片和電影膠片也剛沖洗剪輯好,等總理的空隙見縫插針,送他審看。
“文革”以后,總理規(guī)定拍攝人員,外事活動結束后兩小時,新聞照片要到他手里審發(fā);三小時內電影電視片要投在幕布上。當時杜修賢他們機子里裝的是32度電影膠片,沖洗工藝比較復雜,從沖洗到看樣片,最快也要一個多小時。有時他只好少剪點電影膠片,一卷好快些照完。像流水作業(yè)似的,他邊拍邊叫人不停將膠卷往社里送,這樣可以節(jié)省不少的時間。
杜修賢等了一會兒不見大會堂來電話,估計總理正忙,沒有時間審看片子。他也想來個見縫插針洗個澡,沒料這“針”還沒插進“縫”,總理那邊來了電話。
“老杜老杜,快、快,主席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