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會對方話語“背后”隱藏的真實想法
別人講的話,全部老老實實地接受,那是小孩子的做法。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對方的話里面都隱藏著表面上沒有反映出來的真實含義。
比如,有這么一句我們熟悉的說法:“請讓我想一想?!边@其實是委婉地拒絕。同樣的說法還有:“讓我們研究研究吧?!比绻麑Ψ竭@么說,一般可以認為你的提案沒有被接受,也就是可以理解為沒有指望了。
如果對方委婉地拒絕你,說“請讓我想一想”之后,你再去向對方確認“那件事怎么樣了”的話,那就太不知趣了。對方為了不損你的面子才委婉地拒絕,就此作罷才是明智之舉。
在會議上,如果對方說“真是獨特的意見啊”,他的真實的意思是“不著邊際的意見就不要講了,還是往下進行吧”。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早一點撤回自己的意見為妙。
同樣曖昧的拒絕還有一種說法:“嗯,那也不錯?!比绻l(fā)表新的企劃案時,對方這樣說的話,那不是在說“那也不錯”,其實對方的真實想法是“對某些地方不滿意”,即駁回的意思。
美國耶魯大學的理查德·瓦格納博士把這種不講清楚的規(guī)則稱做“沉默的智慧”,并且稱,能夠敏感地覺察對方話中的意思、理解對方不想說的內容的能力,才是在現實世界中最能發(fā)揮作用的智慧。
跟編輯提出“讓我寫這種書”的時候,如果對方說“好像很有趣啊,讓我想想吧”,就是被拒絕了。真心想參與的話,對方應該會回答說:“請一定到我們這邊來做。”我本人也曾有過幾次這樣的經歷。
當然,我知道那個編輯對此絲毫沒有興趣,也不會去考慮,所以就想“跟這個人說這種話題是白費力氣”,于是立刻去找其他編輯商談此事。對于不感興趣的人,再怎么熱心介紹都是徒勞無益。放棄得越早,越節(jié)省時間。
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人,所以一定有對你的意見、提案或企劃感興趣的人,可以去找到那樣的人商量。當被委婉地拒絕的時候,別一個勁地糾纏,才是明智的做法。
報紙雜志的媒體人士們總是喜歡不斷地找碴兒說“政治家的發(fā)言過于曖昧”、“說明不足”等。然而,就是我們,也不可能把什么事情都說得一清二楚。把自己的事情放置一邊而去責罵他人,實在沒有必要。
“啊,這個政治家嘴上沒講清楚,實際上是想這樣做?!蔽矣X得看臉就知道了,何必讓他們特意用嘴說出來呢?不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