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操的熱潮還影響到在家中受業(yè)的小孩子,郭沫若雖然在家塾中讀書,但那時鄉(xiāng)中也有由新式人物辦的學堂,請的先生是成都新開辦的師范養(yǎng)成所的第一批學生,由這位新先生開始,郭沫若家里人才知道有體操。當時郭沫若家塾中原來的教師沈先生,已經(jīng)吸收了不少新學的手段,在壁上掛了彩色的東亞地圖,也自修了數(shù)學去教學生,但可能因為未學過體操,所以自己不教,要學生到新學堂去學。郭沫若說:“那時候的體操真是有趣,在操體操的時候差不多一街的人都要圍集攏來參觀。那時候立正不叫立正,叫奇奧次克,向右轉(zhuǎn)是米擬母克米擬,向左轉(zhuǎn)是西他里母克他里,走起腳步來的時候便‘西、呼、米、西、呼、米’的叫著。大家都莫名其妙,只覺有趣,又覺得好笑。這些奇怪的口令在當時的人自然覺得是真正的外國貨了。……但我們是感覺著很濃厚的趣味的?!惫簟段业耐辍讽?6。這些奇怪口號后來才知道是日文,因為高薪聘來的教師有不少日本人,尤其是體育及兵操教練,這些日本教習就連口號也搬用日本的,不加翻譯。
當時體育課的內(nèi)容,有相當?shù)能姴俪煞郑绊懙皆趯W校中學了體育的吳宓,玩耍時也搬出了這些新花樣,要表妹在院中排隊,學習兵操,又在廳堂中堆架起許多桌、椅、幾、凳,作為城廓與山嶺,驅(qū)使諸妹從其上快速走過,學習行軍時陡降及跳越的技術。吳宓《吳宓自編年譜》頁92,時為1910年。
在辛亥革命前,軍訓式的體操帶有人為倡導的因素。由于中國積弱,被嘲為東亞病夫,提倡的體育,有軍國民教育的目的。雷嘯岑所讀的學校,在宣統(tǒng)三年(1911)三月間,新聘了一個體操教員。借來廿枝步槍,教小學生習軍事操,等于訓練新兵。隔一天教一次,各班學生輪流以廿人受訓一小時,訓練兩個多月后,大家對于基本動作如托槍、槍放下,以及變換隊形等,都已嫻熟。辛亥革命一來,那位教師即號召學生前去幫助革命。雷嘯岑《憂患余生之自述》頁9。雷嘯岑是報人,曾任《中央日報》、《香港時報》主筆。
當時所唱的學堂樂歌也反映了這種軍國民教育的面目,有人在自傳中提及一首唱男兒第一志氣高的歌,未錄全文。恰巧在他書見到,錄在下面,原名叫《兵操》,從歌詞可見當時兵操的作用:
男兒第一志氣高,年紀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來做兵隊操。兵官拿著指揮刀,小兵放槍炮。龍旗一面飄飄,銅鼓冬冬冬冬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得身體好,將來打仗立功勞,男兒志氣高。胡從經(jīng)《晚清兒童文學鉤沉》頁25,少年兒童出版社,1982年。原載沈心工編《學校唱歌集》,190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