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時候,位于中華民族園附近的周口坊酒吧,經(jīng)常在周五晚上舉辦廣告講座。那時我剛入行不久、對北京人生地不熟,曾大老遠跑去聽過兩場。頭一回是大佬竇仁安主講的平面創(chuàng)意,那是我第一次見到竇大師,長發(fā)飄飄的樣子,講課過程中不時用手攏著頭發(fā)。還有一次是北廣的路盛章教授做的亞太廣告節(jié)獲獎作品賞析,當年路教授曾被組委會邀請,成為中國大陸第一位亞太廣告節(jié)評委。那時的我根本不知道竇仁安是何許人,也不了解亞太廣告節(jié)是怎么回事。
據(jù)說周口坊的創(chuàng)辦者是來自臺灣的保羅,也是一位廣告人,曾經(jīng)在北京成功承辦了第一屆龍璽、紐約廣告節(jié)獲獎作品展。不過因為種種原因,周口坊的廣告沙龍一直不大景氣,我想大概除了與當年的廣告大環(huán)境有關外,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周口坊的位置太偏遠了些。據(jù)說保羅賠錢堅持了兩年后,周口坊酒吧變成了周口坊火鍋店。如今我有N久沒去那一帶了,估計周口坊只能在一些人的記憶里尋覓了。
印象中北京從1998年到2002年那陣子廣告作品展映活動特多,龍璽、亞太、戛納、紐約、克里奧、莫比廣告獎、饕餮之夜等等。雖然票價相對我那時薪水而言非常昂貴,可那時的我對廣告充滿了求知的熱忱,還是盡量去參加。
在那些廣告作品展映活動中,除了能欣賞優(yōu)秀作品外,還能見到諸多行業(yè)內(nèi)的星級人物,除了前面提到的竇仁安,記得的還有莊淑芬、莫康孫、陳淑華、黃清河、許舜英等,那時因為對這些大佬很不熟悉,有的如今已經(jīng)想不起名字了。
印象中在展映出境率最高的大佬是莫康孫,幾乎每次都能在臺上見到他,一位讓人感覺很和藹的老大,操著不十分流利的普通話評析作品,講解著他的看家理論——“舊元素新組合”。
許舜英是廣告圈子里的一位傳奇人物,備受文案們的推崇,有幸聽過她的一次講座,剛好那次展映作品中有意識形態(tài)的獲獎作品。不過讓我暈菜的是,雖然前前后后她說了很多,我一直沒聽明白她想表達什么,一如她所在的公司名字——“意識形態(tài)”。
廣告人很率性的一面,在每次獲獎作品展映過程中都有充分的展現(xiàn)。一次在某屆戛納作品展上,組委會特地請來了鳳凰衛(wèi)視的某位當家小生作為現(xiàn)場的主持人之一。
那小生在臺上滔滔不絕地賣弄口才,風頭直接蓋過了其他兩位大佬。起初我們還耐著性子聽,后來終于忍不住了,只要小生一張嘴,臺下就掌聲一片。兩輪過后,小生的發(fā)言變得極為簡潔、熱度降為零點,完全是《大話西游》前后唐僧的live版。估計這個小生受到的此番挫折會讓他終生銘記。
還有一次鼓掌是發(fā)生在某次亞太廣告節(jié)的作品展映上。那次活動是蘋果贊助的,組委會給蘋果安排了大概二三十分鐘的講座。臺上那個蘋果公司的人還沒講到十分鐘,掌聲已經(jīng)遍及全場了。組委會的人只好上臺終止了蘋果的講座,向大家致歉,開始欣賞作品。
當然每次參加作品展映的不都是純粹的廣告人,也有來自其他行業(yè)和層面的人,有的人水準低下得超乎想象,尤其是那些拿著貴賓票坐在前排的人。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在每次的展映里都有提問時間,而獲得提問機會的幾乎都是坐在前面的人。
記得某次戛納獎上,有個人居然指著戛納那個獅子問臺上的大佬,說那個老頭是誰,氣得周圍的幾個同事想過去抽他。還有一次是陳淑華的講座,賞析完左岸咖啡館的作品后,前面有個男人站起來問陳大佬:孤獨我看到了,可是我沒看到享受。我當時真想沖過去告訴他:左岸咖啡館就不是給你這樣的人喝的。
某周六去聽了李欣頻的講座,N久以來我?guī)缀鯖]參加過什么類似的廣告活動了?,F(xiàn)場去了很多人,大都像是學生,我?guī)缀醪徽J識誰,好像也沒有誰認識我。
我不是李欣頻的粉絲,只是喜歡她寫的文案,讀過她的幾本書。李欣頻不算什么大佬級的人物,不過她很隨性的講座,引發(fā)了我對廣告、對做事的一些思考,這就是我此番最大的收獲。
最后的提問環(huán)節(jié)我本來沒打算問什么,不過后來還是忍不住了,因為臺下居然有人寫條子問李欣頻喜歡什么色彩之類的無聊問題。她不是什么娛樂明星,你也不是什么狗仔隊??!我要過話筒:我想知道曾身在其中的李欣頻,怎么看待意識形態(tài)這家公司和中興百貨的廣告。
我不知道這個問題和李欣頻的回答,讓臺下那些人會有多大收獲。在座的他們當中好多人,也許一如當年剛剛接觸廣告行業(yè)的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識形態(tài)和中興百貨,也許他們心里充滿了熱情,只是暫時對廣告還一無所知。
2007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