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隊知青的糧票
1978 年冬天,葉辛在貴州鄉(xiāng)下整整待了10 年,是個老知青了。從秋收開始,就要給社員分口糧。葉辛也像所有的老人和娃崽一樣,分到了140 斤濕谷子,還有一些巴山豆、洋芋和10 來斤黃豆。這些糧食就是葉辛將在1979 年賴以生存的口糧。像葉辛這么一個20 來歲的小伙子,充其量只能吃兩個半月,那還得搭上巴山豆、洋芋、黃豆混著吃,可以供他吃到過春節(jié)。
那么葉辛是怎么過來的呢?上海有葉辛的家,家人將節(jié)省的糧票幾乎都支援了葉辛。葉辛必須通過朋友,把上海糧票換成全國糧票,才能在貴州鄉(xiāng)場上的糧店里買到糧食。
那年頭對票證是管制的,但是在上海還是有票證市場。在這個看不見、摸不著可又確實運行的票證黑市里,上海糧票是有價格的,大約1 角錢1 斤。而全國糧票的價格,則不會低于1 角5 分一斤。
上海知青們初到鄉(xiāng)間插隊,逢到趕場天,總有農(nóng)民找到知青點來,從衣兜里取出3 個雞蛋,要和知青們換1 斤糧票。因為農(nóng)民們翻山越嶺去趕場,若在墟場上吃一頓午飯要糧票,農(nóng)民們沒人給發(fā)糧票,他們就來找知青換。一只雞蛋1 角錢。1 斤糧票竟然值3 角錢!
140 斤濕谷子是那年頭的基本口糧,有一口人就有這一份糧。分配方式也導(dǎo)致了鄉(xiāng)間農(nóng)民們超生的積極性,他們時常開玩笑說,為什么不多生幾個,生一個就有一個口糧呀!有個好朋友,竟然生了8 個孩子,得到8份口糧。
農(nóng)村青年和糧票
一位從小在農(nóng)村長大的青年說——糧票對我來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那個年代里,農(nóng)村是沒有糧票的。農(nóng)村人每年就靠分地里收上來的糧食過活,夠不夠吃都就那么些,糧票是專供城里人買糧用的。
小的時候家里糧不夠吃了,都是向親戚鄰居借,從沒有與糧票打過交道,以致很長一段時間,我對糧票既陌生又渴求??是蟮闹饕蚴浅丝梢杂懈挥嗉Z食外,擁有糧票的是特殊人群,比農(nóng)民要高一等。
記得讀初中的時候,班上有幾個同學(xué)戶口是場上的,常常用糧票去買零食,讓我們一群農(nóng)村娃娃羨慕得要死。糧票是分了地方和全國的。地方糧票是省市出的,只能在省或市的范圍買糧買吃的,全國糧票是國家出的,可以在國內(nèi)任何地方買到糧和吃的。票面從1 兩開始,有2 兩、5 兩、1 斤、2 斤、5 斤、10 斤等。全國糧票比地方糧票珍貴,也不好弄。
那個年代,即使城市中的特困家庭,比起我們農(nóng)村人來,仍然好了許多。因為至少每月20—30 斤糧票是要發(fā)給的,那時的供應(yīng)大米只要1 角3 分8 厘錢一斤,很便宜(黑市卻要7—8 角)。有了這些供應(yīng)的糧票,就保證了他們不會像我們農(nóng)村人那樣餓肚子。
在這些形形色色的糧票里面,蘊涵著多少流失的歲月!今天再回想起來,更加感覺到那個時代生活的貧窮、社會生活的困窘。
《歷史的見證:四十年票證和人民幣史》讀書網(wǎng)在線試讀連載完畢,更多精彩,請參見原書。呼吁您購買正版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