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問型父母,是指完全不管孩子的智力水平或潛力如何,只管給孩子安排很難的功課,或只讓他重復簡單的題目的父母。為了讓孩子不要喪失自信,或者是為了讓孩子時常和聰明的孩子們在一起接受教育,父母喜歡把孩子送到超出孩子現(xiàn)有能力的補習班里,讓孩子學習一些自己無法理解的內(nèi)容,所以,孩子們根本無法在課堂上集中精神。另外,有些孩子完全不知道這些科目對自己有什么幫助,而盲目地接受補習班的學習或課外輔導,也會讓孩子們的集中力逐漸地下降。
初中二年級學生敏智的父母住在首爾大峙洞。在他們的堅持下,敏智要到十多個補習班去學習課外技能,同時還要接受課外輔導。雖然敏智的媽媽制定好了每周的課程表,但實際上敏智對自己所上的補習班的種類和具體時間并不了解。由于媽媽會按時開車送她去、接她回來,因此,她沒有必要自己管理自己的行程安排。
敏智在補習班里雖然不惹是生非,但上課卻很難集中精神,總是喜歡呆呆地胡思亂想。據(jù)補習班的老師說,她只是翻一翻書本上的內(nèi)容而已,從來不喜歡深入研究其中的內(nèi)容。
當別人問敏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的時候,她也是以“我不清楚,去問我媽媽吧”之類的話來搪塞。這都是因為她已經(jīng)習慣由母親來替她決定一切事情。但是,連為敏智制定好行程列表的媽媽,都不清楚這些學習內(nèi)容對敏智有什么必要,也不確定是否真的適合敏智的能力。媽媽只是懷著不安的心情,跟著其他家長的做法嘗試罷了。
為了提高敏智的集中力,最先采取的行動就是取消一部分不適合敏智的補習班或不必要學習的科目,培養(yǎng)她自動學習的習慣。起初,媽媽感到很不安,但是,當她聽了我的詳細講解,知道過去的學習方法將敏智變得很被動,又如何降低了她的集中力之后,她果斷地決定讓敏智退出其中幾個補習班的學習。
如果不想成為不要問型父母,就要在平時通過對話與觀察,掌握孩子的能力和接受知識的限度,并學會區(qū)分應該由孩子自己完成的功課和需要父母幫助完成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