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覓食
早期人類最重要的工作便是擔任“清道夫”,甚至以腐肉為食。也就是說他們會先躲在安全的地方,然后坐山觀虎斗,等到拼斗的野生動物分出勝負后,再出面嚇退獲勝的掠食者,以此方式生存。有一次我在肯尼亞偶爾遇到一只獅子,它在幾小時前剛宰掉一頭斑馬,并把對方大卸八塊而后吞下。只見血、軟質(zhì)器官及大部分的肉都進了它的五臟廟,然后它就揚長而去,只留下禿鷹群聚在尸體的上空盤旋。我看到尸體猶溫,于是就把禿鷹嚇跑了,就這樣,剩下的殘骸便全是我的了。我不但從它的頸部吃了許多生的斑馬肉,臨走時還帶走更多,好留給以后打牙祭用。只是在食用大量的肉類時要注意,如果水的供應陷入短缺,便無法攝取到足夠的水,無法消化蛋白質(zhì)。不過如果水的供應量無虞,那就放心大膽地隨處覓食吧,這可是找尋食物的最有效方式,比如鳥蛋就是個很好的案例。有一次我在莫亞布沙漠(Moab Desert),就在隨處覓食的過程中找到一些烏鴉的蛋,然后放在巖石上,靠著太陽的熱氣石頭變得滾熱,我再徐徐攪拌加以煮熟,就享用到了一頓美食。
求生醫(yī)學
在求生時若能保持身體的健康,就無異于培養(yǎng)出繼續(xù)忍耐下去的堅實基礎,并大幅提升獲救的機會,更何況若是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良好,那便很容易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保持一種正面而積極的態(tài)度。如果運氣很好,從一開始便發(fā)現(xiàn)自己毫發(fā)無傷,那么首要之務便應該繼續(xù)維持現(xiàn)狀。如果身體微恙,但又具備了一些醫(yī)學知識的話,那也可以在缺乏醫(yī)療設備下,實施些簡單的醫(yī)護程序,進而讓這些知識發(fā)揮出最大的作用。
許多急救的基本技巧如恢復體位或口對口人工呼吸等,都是在假定病患和拯救者雙方都在的情況下所進行的,當你獨自求生時,這些技巧就不太適合了。因此,我只在這兒探討一些自我醫(yī)護的技巧,不過別小看了它們,不管在任何地形下,它們都十分管用哩!在往后的篇章中,我也會討論在個別地形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一些特定問題,如冬季山區(qū)里體溫劇降,叢林里遭到蛇咬,以及在沙漠里中暑等等。
急救的基本原則有賴于清晰的思考、常識、基本的醫(yī)學知識,以及臨場反應等,其中最重要的當屬臨場反應。還記得在部隊里接受降落滑翔訓練時,我的好友季羅便因牙痛難忍而求診,醫(yī)生說他用來吞咽的那顆牙齒必須拔除,不然整口牙都將不保。當天晚上他雖然痛得受不了,但還是毅然決然地跑到工具間,親自鉆了那顆牙,于是所有壓力立刻得以舒解。
急救的基本原則有賴于清晰的思考、常識、基本的醫(yī)學知識,以及臨場反應的能力。
我們的能力往往都遠超過自己的想象,素以一襲白袍現(xiàn)身的醫(yī)師固然會讓我們放心不少,但是在生死攸關的情況下,即使少了“那襲白袍”,我們自己的能力依然不輸于平時。請牢記住阿倫·羅斯頓(Aron Ralston)的故事,他曾落入陷阱中長達五天,這期間手臂一直壓在一塊大石頭下動彈不得,他判斷如果再不掙脫的話勢必難逃一死,于是用口袋里的刀子自行切斷手肘以下的部分,然后加上止血器,進行急救,并急忙趕造一些支撐物,再固定一根繩子,以便能垂降到猶他州藍色約翰大峽谷(Blue John Canyon)的地上,最后終于順利脫逃到安全地帶。
在蠻荒地帶,“預防勝于治療”這句古老箴言要比在舒適的家里來得更真實。在家里即使毫不關心自己的健康,都隨時可以預約就診,但在蠻荒的世界,固然也可以隨時預約就診,只是醫(yī)生就只有閣下一人(若往好處想,雖然資源有限,但至少只有你一個人就診,因此永遠都不會有排隊候診之苦)。
保持健康
保持身體健康與防止脫水、從食物中攝取更多的能量,以及維持個人衛(wèi)生有很大的關系。
水
水在我們?nèi)梭w中大約占了七成,我們在沒有食物下可以生存數(shù)周之久,但如果少了水的話,則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熬不過幾天,甚至可能更早蒙主寵召,這完全得視所處的地形而定。為了維持生命,人體得耗用大量的水,以盡力維持其基本的功能,包括處理我們所攝取的食物、流汗、排尿、排便和呼吸等。
如果處于正常的溫度(20℃),人體沒有承受額外的壓力下,我們的腎臟每天會排出約兩升的水分,至于多出的水分則通過汗蒸發(fā),在此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注意到,也或許毫無所覺。一些環(huán)境因素如酷暑、嚴寒、從事活動、高度、發(fā)燒和疾病等,都會使上述的數(shù)字進一步擴大。而且,所有的這些水分都必須加以替換,否則身體便容易脫水,進而無法敏銳地思考,以及更有效率地工作。
一旦失去的水分超過所攝取的量時,血便會變得更加濃稠,無法把氧氣攜帶到肌肉那兒,或是讓熱流遍全身后再經(jīng)皮膚排出。即使體液僅流失了5%,都會導致口干舌燥、過敏、反胃和虛弱無力等癥狀;等到流失了10%時,則會出現(xiàn)頭暈眼花、頭痛、無法行走和四肢有刺痛感等現(xiàn)象;如果流失量達到15%,就會引發(fā)視力消失、小便疼痛、舌頭腫脹、耳聾及皮膚感到麻痹等情況。一旦水分失去了15%以上,上述所有的不適感就會很神奇地消失不見,因為這時你幾乎已經(jīng)確定死亡了。
我們應該隨時注意,看看身體是否出現(xiàn)了脫水的最常見癥狀,比如:尿液呈暗黃色、帶有惡臭味、尿量減少、皮膚在受到捏掐時缺乏彈性、手指甲的顏色漸漸消失,以及身體感到異常疲乏等等。在這一切的癥狀之后,便會出現(xiàn)極端口渴的現(xiàn)象,要知道口渴并不是個好的指標,它表示你得飲用更多的水,也表示你已經(jīng)呈脫水狀態(tài)。
我有一次在珠穆朗瑪峰便碰到過類似的事情,當時我們正在南關口預備登頂,高度為8 000米,在這之前我們曾等候了好幾個小時,為了融化足夠的冰好取得一杯水。原來一行人已一口氣爬了16個小時,脫水情況十分嚴重,以至于每個人都產(chǎn)生了幻覺,尿液也呈深棕色,還帶有惡臭,當然這種光景絕非我們所樂見。
在一開始就得防止水分的流失,這永遠都是最佳的策略,所以要避免太陽的直曬,還要確定任何活動都能達成一些值得從事的目標,以免耗費無謂的精力、平白制造汗水。最佳的策略便是定時飲用少量的水,因為在干燥的天氣中,我們每小時所損失的體液,便可能高達3.5升。
檢查脈搏
有一個十分便利的方法可以預測出所流失的體液到底有多少,那就是依據(jù)上表隨手檢測自己的脈搏和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