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社稷的象征
推薦理由:天壇與地壇遙相呼應(yīng),分別象征天與地。天壇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地壇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祭地之壇。
丫丫講攻略
地址:天壇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永定門內(nèi)大街,地壇位于東城區(qū)安定門外大街。
電話:天壇010-67028866;地壇010-64214657。
門票:天壇聯(lián)票旺季35元,淡季30元; 地壇2元。
交通:天壇:北京站乘地鐵2號線到崇文門換乘5號線到天壇東門下;乘6、34、41、106、116、707路公交車。地壇:乘18、27、104、108、113、758、803、850、858、912路公交車可到西 門;乘44、62、116、606等公交車可 到南門。
特產(chǎn):有茯苓餅、北京酥糖等北京特產(chǎn);景泰藍、北京雕漆、宮燈、漆器、面人等傳統(tǒng)工藝品。
美食:天壇內(nèi)的昱園餐廳食物味道純正,推薦鍋燒肘子、烤魚、柳鍋塌豆腐。地壇公園東門的“雙福食街”東北菜很地道,如大餅子蝦醬、草帽餅、煎餅合子、蕎麥蒸餃、膏粱米粥、東北黏豆包等。
丫丫說景點
天壇與地壇,建筑不僅僅是一種藝術(shù),似乎更是一種圖騰。爺爺奶奶,丫丫帶您一起到天壇地壇沉靜下來,悉心感受一個信仰奇跡的慢慢升騰。
恢弘壯麗的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公元1406-1420年),與紫禁城同時興建,是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天壇整個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為內(nèi)外壇兩部分,各有壇墻圍廓,兩重壇墻的南側(cè)轉(zhuǎn)角皆為直角,北側(cè)轉(zhuǎn)角皆為圓弧形,象征著“天圓地方”。內(nèi)壇墻總長4 152米,分設(shè)有東、南、西、北四大“天門”。外壇墻總長6 553米,原來只有西門,是天壇的正門,當(dāng)年皇帝前來祭祀時由此進出。后來又開辟東、南、北門。
天壇總面積為273公頃,比紫禁城大3.7倍,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祈年殿中間4根大柱通高19.2米,直徑為1.2米,在朱紅色底漆上以瀝粉貼金的方法繪有精致的圖案。這4根大柱被人們稱為“龍井柱”,象征著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層12根大柱比龍井柱略細,名為金柱,象征一年的12個月。外層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的12個時辰。中外兩層柱子共24根,象征二十四節(jié)氣。殿內(nèi)一共28根柱子又象征著天空二十八星宿。
明代初年天壇名為“天地壇”,祭天地都在此舉行。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地壇建成后實行天地分祭,這里專門用來祭天,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壇”。歷代皇帝對祭天極為重視,每年兩次親臨天壇祭天。農(nóng)歷正月十五在祈年殿舉行祈谷禮,祀“皇天上帝”保佑五谷豐登;冬至在圜丘稟告五谷業(yè)已豐收,感謝天地保佑之恩。
在天壇,感受了中國悠久的祭天文化,我們再到地壇,了解已有4 000多年歷史的祭地活動。地壇,又稱方澤壇,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中國歷史上連續(xù)祭祀時間最長的一座地壇。先后有明清兩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連續(xù)祭地長達381年。壇內(nèi)總面積37.4公頃,呈方形,整個建筑從整體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國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龍鳳”、“乾坤”等傳統(tǒng)和象征傳說構(gòu)思設(shè)計的。
地壇分為內(nèi)壇和外壇兩部分,總體布局坐南向北,由回字形兩重正方形壇墻環(huán)繞。地壇現(xiàn)存有方澤壇、皇祇室、宰牲亭、齋宮、神庫等古建筑。整個建筑群古樸端莊,別具一格。
大地是萬物滋生的源泉,人們把它譽為母親。祭地和祭天一樣,都是源于上古時代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每逢夏至凌晨,皇帝親詣此臺祭祀皇地祇神,祈禱有一個豐收年。
丫丫推看點
天壇
⊙祈年殿 位于天壇北部,也叫祈谷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筑物。祈年殿是一座直徑32.72米的圓形建筑,三層6米高,恢弘壯麗,直指蒼穹。
⊙皇穹宇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起改稱皇穹宇,是祭祀神位的場所。
⊙圜丘壇 俗稱祭天臺,名副其實的天壇。圜丘壇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擴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欄維護的三層石造圓臺。頂層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做太陽石或者天心石,可以聚攏周圍的回音。每年冬至皇帝親臨到此祭天。
“天壇走一走,處處都是九”。圜丘壇共分3層,每層四面各有臺階九級,每層周圍都設(shè)有精雕細刻的漢白玉石欄桿,且欄桿的數(shù)目均為九或九的倍數(shù),即上層72根、中層108根、下層180根。三層壇面的直徑總和為45丈,除了是9的倍數(shù)外,還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
⊙齋宮 皇帝舉行祭天大典期間齋宿的地方,因其戒備森嚴(yán),規(guī)制齊全,人稱“小皇宮”。
地壇
⊙方澤壇 俗稱祭壇。因四周有一個正方形澤渠而命名為方澤壇,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皇帝祭祀皇地祇神的地方。古人認(rèn)為祭壇“必受霜露風(fēng)雨,以達天地之氣”,所以祭壇之上不建房屋,也沒有內(nèi)部空間。
⊙皇祇室 位于方澤壇南欞星門外,是供奉地祇、五岳、五鎮(zhèn)、五陵山、四海、四瀆諸神位的殿堂。
養(yǎng)生妙招
收藏:高雅的藝術(shù)情操
景泰藍、雕漆等是北京有名的傳統(tǒng)工藝品,有很多老年人都喜歡收藏。
收藏,說不上有直接的生理好處,但對身體有間接的好處。比如收藏古件可以陶冶情操,愉悅心情;又比如收藏玉器,則可以提高睡眠質(zhì)量,長壽、養(yǎng)顏。據(jù)說慈禧就是因為經(jīng)常百玉不離身,才得以長壽的。
談古論今
天壇的四大妙音
1.天壇回音壁的回音?;蜀酚畹钔馑闹艿囊蛔龍A形圍墻,就是著名的回音壁。若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兩側(cè)墻邊,一人對墻低聲細語,另一人將耳朵貼近墻面,清晰得如同在打電話。這是因為圍墻的弧度很有規(guī)則,且內(nèi)側(cè)極為光滑平整,所以聲波能夠沿墻的內(nèi)弧傳遞,到達另一個人的耳朵。
2.天壇對話石的對音。如果您站在皇穹宇殿前甬道第18塊青石上說話,聲音會清晰地傳到36米遠的東配殿的東北角和西配殿的西北角。同樣,在這兩座配殿的角落說話,青石上的人也能聽得很清楚。
3.天壇三音石的疊音。在皇穹宇殿前甬路北面的前三塊石板即“三音石”,如果您站在第一塊石板上擊掌,只能聽見一聲回音,站在第二或第三塊石板上就能聽到兩聲或三聲回音。這是因為聲波從圓壁折射回來的距離不同,所以聽到的回音次數(shù)也不同。回音的次數(shù)其實不止三聲,只是第四聲以后減弱聽不到罷了。
4.天壇天心石的空音。在圜丘壇的中心有一塊石板叫“天心石”,站在上面大喊一聲,隨之而來的是回蕩久遠的回聲。這是音波折射的緣故。
談古論今
為何天壇處處有“九”?
據(jù)神話傳說,皇帝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數(shù)象征九重天,表示天體的至高至大。另外,我國古代把奇數(shù)視為陽數(shù),偶數(shù)視為陰數(shù)。天為陽,地為陰。因天壇用來祭天,“九”被視為“極陽數(shù)”,這是最吉祥的數(sh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