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大規(guī)模的江戶城區(qū)建設(4)

大江戶八百八町 作者:(日)石川英輔


維系百萬都市大動脈的水上交通

便財船與各種河船為各地提供著生活物資

從船只到木筏都對水上運輸起到了巨大作用

江戶人的日常必需品,除了理所當然排在首位的大米外,酒、油、紙、棉花、蠟、石材還有柴魚片[ 把鰹魚肉煮熟后加熱烤干的干貨,是日式料理不可缺少的調(diào)味料。

]等幾乎也都是用船運進的。這些船只中除了從遙遠的西國東北等地來的大型便財船(內(nèi)海的千石船)外,還有從關東一帶通過利根川及荒川水系,把木炭、席子、蔬菜、味噌等運到江戶來的小船只,和從相模灘、房總半島運送鮮魚的押送舟。這些押送舟從千葉縣的仁右衛(wèi)門島到房總半島南端的日本橋鮮魚市場,平均五天往返一次。

木筏也加入了運輸?shù)男辛小Kd著從秩父(埼玉縣秩父地區(qū))一帶砍伐的木材,通過入間川水系進入荒川,再順隅田川而下,最后運往深川的貯木廠。用木筏搬運的除了屋頂用木材和木桶用原材料的木板,還有木炭以及新鮮的時令蔬菜,等等。

在江戶接受各地物資的同時,也有譬如用來做肥料的干沙丁魚等大批商品從江戶運出。在深川的小名木川沿岸,有一個叫銚子場的干沙丁魚專用集散地。產(chǎn)于九十九里濱的干沙丁魚先收集于此,然后再通過便財船運往關東各地及大坂的干沙丁魚代售點。

◇用五十一小時橫穿江戶與大坂

往返于江戶與大坂間的被稱做“菱垣回船”和“樽回船”的便財船,究竟有多大呢?

最初的便財船裝載量約為五百石(排水量75噸左右),配有槳,靠人力和風力前行。到了十七世紀末,槳逐漸消失,揚帆行駛漸成主流。其外形也逐漸大型化,裝載量擴大為一千石。到幕府末期,還出現(xiàn)了裝載量為兩千石的大型船只。

據(jù)記載,在當時若為迎面六十度的逆風,便財船就能直向前行。故可以說,其性能已不亞于現(xiàn)在的帆船。一艘裝載量為一千八百石左右的便財船的船頭,會有二十余人進行操作。

另據(jù)天保六年(1835年)的記載,從上方駛進江戶的便財船,菱垣回船和樽回船加起來一年間共計九百四十艘。按平均每艘的裝載量為一千石計算,共運載了約九十四萬石(14萬噸)的貨物。

十七世紀末,一艘便財船在江戶及大坂間航行,單程大約需要一個月。但到了十八世紀末,就縮短為半個月。據(jù)安政六年(1859年)十月十五的記錄,從大坂的安治川口出航的一艘菱垣回船,到達江戶灣的入??谄仲R只花費了五十一小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