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元年正月,皇族宗親集團和朝中丞相杜暹為首的重臣里應(yīng)外合,共同對抗外戚勢力。大將軍楚仲宣趁勢率部以“匡扶英主”為由揮師討伐董氏,守城將士懼怕地大開正門,京城隨之無險可守,將士四散。董太后見大勢已去,帶著年幼的新帝倉促扮作平民逃出京師,被亂軍擒獲,雙雙就地處死。
軍士們殺紅了眼,提刀闖進(jìn)皇城,四處縱火搶掠,先殺了董太后的幾個堂表兄弟,又將一干驚魂未定的女眷老弱殘忍殺害。一夜之間,近三百董氏族人被殺。
動亂之際,天下四處戰(zhàn)爭不息,楚仲宣成了誅滅董氏的最大功臣,跟隨他征戰(zhàn)多年的部將揣摩他的心意,勸他干脆趁此動亂直接在上京稱帝,左右眾將大都響應(yīng)。
也有將領(lǐng)嚴(yán)詞反對,此時稱帝,是禍不是福。天下雖亂,但姬氏皇族還有一干擁兵自重的王爺諸侯,朝中丞相杜暹等重臣也是忠直不阿,若要直接取而代之,這些人必定不服。不稱帝,是奉旨招安,一旦稱帝,就成了篡權(quán)謀位的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楚仲宣這才平息了稱帝的念頭,但國不可一日無君,得盡早確定新帝人選以安人心。在這個問題上,藩王們各有私心,政見不同,有的人主張擇立年幼懦弱的,有的主張擇立年長有德望的,年幼的孩子當(dāng)新帝,容易控制,年長的容易生出異心。
大臣們在姬氏皇族的適齡男子中一番挑選,最后摒棄了擁兵自重野心勃勃的定陶王等人,選定了勢力最弱的江夏王夜颯。
擇立新帝,事關(guān)重大,也有人以夜颯習(xí)性閑散,紈绔成性為由反對,最終丞相杜暹提議照舊制以鑄像來決定人選,命人為姬氏宗室子孫們挨個鑄銅像,周朝人素以鑄像占卜吉兇,結(jié)果十八位皇子皇孫的銅像都一一失敗,只有夜颯的銅像鑄造成功,楚仲宣仍不放心,一次不成功,再鑄,失敗。一連四次,結(jié)果皆是如此,便算定了下來。
二月,楚仲宣擁立江夏王姬夜颯繼位為王,改元建元。
新帝登基后,即賜楚仲宣世襲恒國公爵位,恩準(zhǔn)其今后可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禮聘楚仲宣次女為后。這一年屬甲子年,史稱“甲子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