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不只是女兒
最早動念想的,是寫十二封長長的信,給女兒長大之后讀。
那時候,她才三歲多吧,當然不可能懂得我寫了什么。像是放進玻璃瓶子里擲入海中的“瓶中書”,經(jīng)過多年波濤浮沉,才到達初識歲月之岸的女兒手中,展讀發(fā)現(xiàn)在她小時候,爸爸曾經(jīng)如此想象、期待過她的人生。
十二個主題都想好了,當然都是我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累積出來的關懷,文字、閱讀、音樂、壯游、古典、自然……幾封信快速寫完了,還有幾封開了頭擱在書桌上。
擱著也就擱著了。沒有多久我就失去了繼續(xù)寫這些信的動能,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和女兒的互動愈來愈多,相對地就愈來愈沒有理由去想起那站在歲月之岸或堅定或彷徨的未來女兒了。
一直到二○○八年,女兒三年級了,進入了很愛發(fā)問的時期,而且抱持一種堅持要得到答案的態(tài)度。常常她問了一個問題,我自然地反應:“啊,這你不會懂啦!”她會說:“你講啊,我不懂也沒關系?!?
她問的問題,很大一部分關系生活的意義。被她問多了,我也就慢慢養(yǎng)成習慣,即使她沒有問,遇到了有感觸的事,我會對她解釋起來,真的不管她聽得懂聽不懂。
當然她不會馬上就懂,于是我就提筆將這些有的對她說過、有的只在心中轉(zhuǎn)過的念頭記錄下來。前后記錄了三年,今年夏天她從小學畢業(yè),為她而寫的生活筆記也有了一本書的分量。
征得女兒同意,加上她媽媽幫忙想了書名,提供多年來陸續(xù)拍攝的照片,這本書就以我們?nèi)谑锥燃彝ズ献鞯男问酵瓿闪恕N易约夯仡^讀了一次文字,發(fā)現(xiàn)里面所談的,其實仍然不外是早先十二封信中的那些主題:文字、閱讀、音樂、壯游、古典、自然……但在形式上,從原本的獨白,變成了互動記錄,添加了許多我一個人的寫作不會有的趣味。這是女兒的貢獻,也是女兒給我?guī)淼木薮笥绊憽?
原來,在這些年中,成長的不只是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