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質(zhì)上,科舉是一種政府主導(dǎo)的教育和人才選拔體制,當(dāng)這一制度被確立之后,其他成材途徑都被認定為“異端”,其中就包括通過經(jīng)商成為優(yōu)秀的商人。侯家駒在《中國經(jīng)濟史》中評論說,“中國經(jīng)濟的長期停滯,科舉制度之弊,應(yīng)是其中之一”。
隋朝的第二個重大工程,是開鑿貫穿南北的大運河。
隋文帝于公元584年下令引渭水由長安東至潼關(guān),是為廣通渠,隋煬帝楊廣即位后,繼續(xù)廣征民力,建成以洛陽為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連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達涿郡(今北京西南),全長2700余公里的大運河。自此,秦漢以來只有東西交通的狀況被改變,中原文明自東晉渡江之后開始出現(xiàn)南移景象,隨著大運河的開通,北風(fēng)南漸,終成定勢。
隋煬帝因開拓大運河消耗了巨大的國力,《隋書》中說是“舉國就役,開為御道”,終而激發(fā)民變,煬帝被縊弒于南巡途中,李淵在太原起兵,創(chuàng)建唐朝。晚唐詩人皮日休有詩曰:“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取代隋朝的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國文明記憶中一段精心雕刻過的輝煌時光,歷代以“盛”冠之的朝代,唯此而已,是為“盛唐”。
盛唐景象的出現(xiàn),與漢初“文景之治”十分近似,即在政治上繼續(xù)采取蔑視商人的國策,不過在經(jīng)濟上卻營造空前的寬松環(huán)境。
唐初諸帝對商人的壓抑仍然是不假顏色的。開國皇帝李淵規(guī)定“工商雜類不預(yù)士伍”,緊閉商賈從政之門。李淵駕崩,輔佐父親打下江山的次子李世民即位,這就是著名的唐太宗,后世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并稱,視之為一代大帝。就如同秦始皇和漢高祖都非常討厭儒生和商人一樣,李世民也討厭兩類人,分別是世族子弟和商人。
唐太宗對世族力量十分警惕,盡管科舉的推行已在制度上解決了問題,可是民間思維卻仍然根深蒂固。有一次,他讓禮部把天下的姓氏譜牒全部收集起來,修成一部《氏族志》。禮部呈上來的資料,以傳統(tǒng)的世家大族崔家為第一等,這讓太宗大為光火,他說,“我跟山東的崔家、盧家也沒有什么舊嫌,可是他們已經(jīng)世代衰微,沒有出過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了。我現(xiàn)在定氏族,是要崇尚我大唐的冠冕人物,怎么能以崔家為第一等!”于是,他親筆朱批,提出“不須論數(shù)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在他的干預(yù)下,天下姓氏合293個,共分九等,崔家降為第三等。呂思勉在《隋唐五代史》中評論說,“盡管太宗這種公開羞辱的做法有點牽強,不過其宗旨正在于打擊世族勢力,否定血緣階級”。
對于民間商人,唐太宗也跟前代君王及父親一樣,主張將之排斥在主流社會,特別是政治圈之外。他曾囑咐重臣房玄齡:“朝廷的各種官位,都是為賢人們準備的,那些工商雜流,即便人才出眾,也只可以讓他們多多發(fā)財,一定不能授以官職,使得他們能夠與賢人君子并肩而立,同席而食?!边@段話在后世非常出名,被歷代治國者奉為圭臬,視為一項毋庸置疑的基本國策。此外,唐太宗還在服飾上對各種身份的國民進行特別的識別,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穿緋綠的官服,胥吏的衣服是青色的,一般百姓是白色的,軍士是黃色的,而商賈則必須是黑色的。
高祖和太宗的蔑商做法,一直被他的子孫們所沿用。唐高宗時期,下令工商人士不得騎馬——“禁工商不得乘馬”。文宗時期,規(guī)定商賈及其妻子不得乘坐帶有檐子的馬車,并指出最近出現(xiàn)了商賈騎著裝飾華麗的高頭大馬四處馳騁的景象,再度重申商賈不能騎馬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