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與事(6)

人與事 作者:(俄)鮑·帕斯捷爾納克


1903年春,我父親在奧博連斯克租了一座別墅,它離馬洛雅羅斯拉維茨不遠,在勃良斯克鐵路線上,即現(xiàn)在的基輔鐵路線。我們別墅的鄰居是斯克里亞賓。當(dāng)時,我們和斯克里亞賓一家人還不相識。

兩座別墅都坐落在一個丘陵上,而且都在樹林的邊上,但相距甚遠。我們照例是一大早就來到了別墅。樹葉低低地垂在房頂上,陽光穿過樹葉顯得零零碎碎。大家把一個個蒲包拆開,取出睡具,口糧儲備,鍋碗瓢盆,水桶。我跑進樹林里去了。

天哪,神明的力量呀,那天清晨的樹林里真是無所不有?。£柟鈴乃拿姘朔缴溥M樹林,林中影子在移動,忽而這樣忽而那樣地改變著樹的頂梢,各種鳥兒站在時高時低的樹枝上,啁啾著意想不到的悠揚歌曲,怎么也不能習(xí)慣于這些聲音。開始歌聲嘹亮而急促,然后漸漸消靜下來,它那種熱情而又頻繁的頑強勁兒,仿佛是伸向遠方的森林中的樹木。如同陽光與陰影在樹林里交替,如同鳥兒從一根樹枝上飛向另一根樹枝上啼囀,毗鄰的別墅里用大鋼琴演奏的第三交響樂或《神圣之詩》的片斷與章節(jié),也在樹林中漂動與回蕩。

天哪,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樂曲呀!交響樂如同遭受炮火轟擊的城市,接連不斷地坍塌與傾倒,交響樂完全是由殘垣斷壁堆積起來的。樂曲中充滿經(jīng)過瘋狂加工的、新的內(nèi)容,如同生長中的樹林充滿生命與清爽那么新,樹林在那天早晨披上了1903年而不是1803年新春的嫩葉。就像樹林沒有—片葉子是用皺紋紙或染色鐵皮做的一樣,在交響樂中也沒有一點虛假的深刻,沒有令人肅然起敬的動聽空談,什么“像貝多芬”呀,“像格林卡”呀,“像伊萬伊萬諾維奇”呀,“像馬麗婭阿列克謝耶夫娜女公爵夫人”呀,他所譜成的曲子具有一種悲劇力量,它對一切腐敗但又被人贊揚的,和對偉大但又十分愚蠢的東西嗤之以鼻,它大膽到狂妄的程度,充滿稚氣,它像放蕩的安琪兒有些天然淘氣而又自由自在。

估計譜寫這種樂曲的人一定會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工作之后他的頭腦會清醒,精神會鎮(zhèn)靜,如同擺脫一切事務(wù)之后高枕無憂中休息時的上帝。他確實是這樣一個人。 

他和我父親常常在橫貫這個地區(qū)的華沙公路上散步。有時,我伴隨他們。斯克里亞賓每次快跑之后,喜歡靠慣性再蹦蹦跳跳地跑一段路,就像拋在水面上彈跳的石片,似乎他若再加一把力就可能離開地面在空氣中飛起來了。他平時訓(xùn)練自己掌握充滿靈氣的輕盈和接近于飛行的靈巧動作。他那迷人的風(fēng)采和高雅的氣度也屬于這一類的現(xiàn)象。他憑借這種氣度在社交中回避嚴肅性,并盡量裝出空洞和膚淺的樣子。在奧博連斯克散步時他發(fā)表的各種奇談怪論更令人吃驚。

他和我父親爭論有關(guān)生命、藝術(shù)、善與惡等問題,他攻擊托爾斯泰,鼓吹超人、不道德行為、尼采思想。他們二人只在技巧的本質(zhì)與任務(wù)的看法上,觀點一致。在其他問題上,他們的意見全有分歧。

那年我十二歲。他們爭論的問題中有一半我聽不懂。不過,斯克里亞賓以自己朝氣蓬勃的精神征服了我。我愛他愛得發(fā)狂。我根本不了解他的觀點的實質(zhì),卻站在他的一方。不久以后,他到瑞士去了,一去就是六年。

那年秋天,因為我發(fā)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所以全家回城的時間推遲了。我父親構(gòu)思了一幅畫,題名《夜間牧馬》。畫上描繪的是博恰羅夫村的姑娘們乘馬飛奔,在夕陽余輝中驅(qū)趕馬群,奔向我們丘陵角下的沼澤牧場。有一次,我跟在她們后邊,跳越一條寬寬的溪流時,不慎從疾馳的馬背上摔了下去,折斷一條腿,后來痊愈了,但大腿短了一截,以至以后每次征兵時,我都因此被免除服役。

在這以前,當(dāng)我們還沒有來到奧博連斯克消夏時,我已經(jīng)能夠在大鋼琴上亂彈一氣了,我還可以湊合著譜些自己的曲子。如今,由于我對斯克里亞賓的崇愛,即興演奏和自己譜曲的激情變得十分強烈。從那年秋季開始,一連六年,也就是我在中學(xué)讀書的全部時期,我把時間全都用在認真學(xué)習(xí)作曲理論上了,先是從師尤德恩格爾,他是一位人品極其高尚的音樂理論家和批評家,后來在米格里埃教授指導(dǎo)下攻讀。

沒有一個人懷疑過我的未來。我的命運已經(jīng)決定了,選擇的前程正確無誤。大家都認為我會成為音樂家,為了音樂什么事都可以原諒我,甚至對長輩們各種忘恩負義的可鄙舉動,而我遠不及長輩——執(zhí)拗、不聽話、馬虎,還有怪毛病。甚至在學(xué)校上希臘文課或數(shù)學(xué)課時,我把樂譜攤在書桌上鉆研賦格曲和對位法,老師當(dāng)場把我抓住,對老師的提問我啞口不知所答,像根樹樁似的傻佇在那里。這時全班同學(xué)會為我求情,于是老師們也就饒了我。即便如此,我還是放棄了音樂。

正當(dāng)我有權(quán)歡慶成功時,正當(dāng)周圍的人都在祝賀我時,我卻把音樂放棄了。當(dāng)時,我的上帝,我的偶像,帶著《銷魂曲》和他的最新作品從瑞士回來了。莫斯科在慶祝他的勝利和他的歸來。正當(dāng)慶典進入高潮時,我去看望他,并斗膽為他演奏了自己的作品。他的接待超過了我的預(yù)料。斯克里亞賓聽完了我的演奏,對我表示支持,大事鼓勵,并祝我成功。

但是誰也不曉得我的隱痛。如果我把它說出來,別人也不會相信。在譜曲方面,我的進展十分順利,然而在實踐方面,我卻毫無能力。我勉強可以彈琴,甚至不會快速識譜,我?guī)缀跏前匆艄?jié)來讀譜子。經(jīng)過一番努力之后所掌握的新音樂思想,與我落后的技術(shù)出現(xiàn)了脫節(jié),于是本來可以成為歡樂源泉的天然恩賜,變成了長年的苦痛。這種苦痛終于使我忍受不住了。

怎么會出現(xiàn)如此不相適應(yīng)的現(xiàn)象呢?其根源在于某種不應(yīng)有的、需要付出代價的、不允許的少年人的傲慢氣質(zhì),在于一個一知半解的人對一切抱有虛無主義態(tài)度,他認為什么都可以垂手即得和一蹴而就。我對一切匠氣的、不是創(chuàng)作的東西,都加以鄙視,我敢于認為這些東西我都在行。我以為真正生活中,無事不是奇跡,事事為上蒼所安排,沒有人為的與杜撰的,不允許有專橫任性。

這是斯克里亞賓影響的副作用,在其他方面對我都有決定性的作用。他的自我中心意識只在他的身上恰到好處,而且有情可原。他的觀點被稚氣地曲解了,這種觀點的種子又落在肥沃的土壤里。

我本來從小就有些迷信,疑神疑鬼,對天意抱有濃厚的興趣。幾乎從羅季昂諾夫之夜①起,我就相信有至高無上的英雄世界,對它要虔誠膜拜,雖然它也會帶來悲傷。我六歲、七歲、八歲時,多少次險些自殺呀!

① 指羅季昂諾夫在《列尼托爾斯泰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中的莫斯科》一書中所描繪的一個夜晚,即1894年11月23日,托爾斯泰在老帕斯捷爾納克家聽音樂演奏時把小帕斯捷爾納克從夢中驚醒的情況。參見本篇《幼年》的第五節(jié)。

我懷疑自己的周圍有種種詭秘和騙局。沒有一件荒謬的事情使我不信以為真。也許只在人類黎明時代才能想象的一些荒謬事在我身上出現(xiàn)了。也許我還記得最初給我穿過女孩子的圓袖長衫,所以我就模模糊糊覺得我原先是個小姑娘,我認為必須恢復(fù)那個更可愛更漂亮的樣子,于是我緊勒腰帶,幾乎把自己勒昏過去。有時,我又想象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兒子,而是他們撿來的,并由他們撫養(yǎng)成人的。

我跟音樂發(fā)生的不幸事件,還得怪罪于一些非直接的,實際上不存在的原因,偶然占卜啦,等待上蒼表態(tài)或示意啦。我沒有絕對聽力,我不善于判定一個隨意拿來的樂譜音的準確高度,我沒有這方面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我工作中所完全不必要的。缺少這種特長,使我感到難過,損傷了我的人格,我認為這證明命運和上蒼都不需要我的音樂。在諸如此類的一連串打擊下,我心灰意冷了,洗手不干了。

我為音樂付出六年的心血,音樂是一個充滿希望與不安的世界,可是我如同告別最珍貴的東西一樣,硬是從自己的心中揚棄了它。有一段時間我還有在鋼琴上彈奏幻想曲的習(xí)慣,不過它已經(jīng)是逐漸消逝的毛病了。后來,我決定采取果斷措施來控制自己,我再不觸摸鋼琴,再不參加音樂會,甚至回避與音樂家們見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