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諾德·施瓦辛格不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人,他有著明確的目標和良好的計劃能力。施瓦辛格本來出生于奧地利,因為一次朋友的邀請而有機會到美國游玩,當他一到了美國,施瓦辛格就立即被這片土地吸引,并決心要留在這片土地上。據(jù)說他少年時曾有過三個愿望:成為世間最強壯的人、電影商人和成功的商人。第一個愿望在他20歲時實現(xiàn)了,那一年他得到了“歐洲先生”稱號,之后他一帆風順,4次榮獲“環(huán)球健美先生”,6次當選“奧林匹克先生”,以至到了1975年他不得不“退役”,因為“必須給別人留下獲勝的機會”。他成了世間當之無愧的最強壯的人。后兩個愿望他也都一一實現(xiàn)了,并且他也實現(xiàn)了當州長的目標。
目標的實現(xiàn)好像很簡單,卻不是理所當然的。目標不是設立下來就可以完成的。對于施瓦辛格來說,他想成為強壯的人,但是家境卻很貧寒,為了能達到健美所需要的營養(yǎng)攝入量,他加入了軍隊,更曾因為偷跑出去參加歐洲青少年健美大賽被關過禁閉。正如他對他人所說的那樣:“我能夠成功,是因他人在泡妞時,我的時間都用在了健身房里。”
西班牙成功學大師巴爾塔沙·葛拉西安警告我們說:“有序的舉動是成功的行動,無序的舉動是盲目的行動?!笨梢?,有計劃的行動可以引領我們走向成功,而盲目的行動將導致我們的失敗。因此,我們要盡量避免盲目的行動,行動前必須制訂行動計劃,并作好充分的準備。
從制訂計劃的那一刻,你的行動便開始漸漸有序。但從無序到有序是一個漸變過程,在此過程中,要確知自己追求什么,再三確定你該付出什么作為代價。審視成功者的生活,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付出了與其成就等量的代價。在有所成就之前,大多已有了多年的努力與準備,這是適用于任何領域的不變法則。只有懂得這一法則,行動才會漸漸有序。
目標與現(xiàn)實之間隔了一條河,河流有的深、有的淺,有的寬、有的窄,有的中間還有急流險灘或其他無法預測的因素。要跨過現(xiàn)實與目標之間的河流,你首先必須考慮過河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你做事的計劃。如果你不考慮自己是否會游泳,不考慮河流究竟有多深,硬要憑勇氣過未知的深河,那非淹死不可。其實,人們有很多辦法渡河,可以蹚水,可以游泳而過,也可以造橋而過,還可以乘船而過,如果有能力,還可以乘一架直升機過去。因此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一套計劃,也許這個計劃在別人看來并不能成功,但是只要是適合自己的,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實行。畢竟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優(yōu)缺點,如果照搬別人的計劃,或者完全不去制訂屬于自己的計劃,那么我們的執(zhí)行力也不會很強。
所以當我們確定一個目標之后,緊接著要做的工作是制訂行動計劃,選用最好的方法過河。換句話說,也就是選擇最佳的路線和策略。當然這個計劃一定要適合我們,如果不適合我們,過于復雜或者過于簡略,都不是一個良好的開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如果你意識到了計劃的重要,停下來,制訂一個屬于自己的計劃吧。 用一點兒神奇的自我暗示
如果你想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積極的自我暗示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項。所謂自我暗示,就是對自己提示某種確實而特定的東西。
有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很有趣:一位從紐約到芝加哥的人看了一下他的手表,然后告訴他芝加哥的朋友說已經(jīng)12點了,其實表上的時間要比芝加哥的時間早一小時。但這位在芝加哥的紐約人沒有想到芝加哥和紐約之間的時差,聽說已經(jīng)12點了,就對這紐約客人說他已經(jīng)餓了,他要去吃午飯。
故事里的人只是聽到12點了,就會覺得肚子餓,其實未必是肚子真的餓,只是以為到了飯點,就以為肚子餓了。這就是自我暗示帶來的心理作用。
大部分人在整容手術后,人生觀大變,比以前更快樂;但有一小部分人,外表明明由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但心里仍然是和以前一樣不快樂。人的快樂與否,并非由外在因素決定,而是基于他內(nèi)心世界的自我暗示。
這個心理暗示的觀念,圓滿地解釋了為什么大部分人整容后變得快樂,因為他們對自己的看法改變了;小部分人整容前不快樂,而整容后仍然不快樂,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看法沒有改變。 自我形象是自己想象出來的“內(nèi)心形象”。如果你現(xiàn)在的自我形象是負面的,那么你可以改變它,把一個正面的形象想象出來。不要埋怨,不要托詞,成功或失敗、發(fā)達或貧窮,都是取決于你的自我形象——而你的自我形象是你天生即有的,你想象出來的。成功的一個大秘密,就是將失敗者的自我形象改變?yōu)槌晒φ叩淖晕倚蜗蟆?
種種自我暗示皆具有催眠引導的作用,如將美景攝入照相機一樣,信心就像沖洗的底片,經(jīng)過暗房處理,呈現(xiàn)張張精彩的畫面。因此自我提醒的觀念常記在心,必能使你意識到自己的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