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昂貴的選票(1)

21世紀中國最佳紀實文學2000-2011 作者:李朝全


昂貴的選票

——“230萬元選村官事件”再考(節(jié)選)

魏榮漢 董江愛

山西有好多非常好聽的市縣名,河津就是其中一個。

河津古稱“龍門”,不僅好聽,而且中看,鯉魚躍龍門的美麗傳說就發(fā)生在這里。

進入21世紀,河津更是別有洞天。站在“龍門廣場”看音樂噴泉和人造瀑布,你就是有再大的事也不愿意走開。在“龍門大道”上散步,挨個的四星級賓館是你不相信這是北方的一個縣級市。在“龍門大廈”里去消費,“奔馳”,“寶馬”一輛接一輛,奇怪的是紀檢委連問都不問,因為這全是私家的!

河津很富,不僅是三晉首富,而且向全國百強邁進。

富起來的河津人懷揣大把鈔票走南闖北,花錢似流水。據(jù)傳在深圳一家五星級飯店的大廳內(nèi),一位客商好生納悶地問一位到此旅游的河津人:“老板,請問哪里人?”這位河津人蹺起了二郎腿,眼皮都沒有抬一下,只回答了兩個字“河津!”連山西省都不要了。客商不明白:“河津,哪里的河津?”河津人一急:“嗨,北京、天津、河津,你怎么連這都不知道,白活了!”

偏偏就是在這個名字非常好聽的河津市,卻有著一個名字很不中聽的村名——老窯頭。外地人如果不靠死記硬背保準記不住它,即使是當?shù)厝艘步?jīng)常叫錯它的名字,至今仍有人叫它“老頭”,也有人叫它“窯老頭”。

老窯頭村地處呂梁山區(qū),屬河津市下化鄉(xiāng),自然條件極其惡劣,全村共291戶,1260口人,分6個村民小組。

現(xiàn)在它很窮,窮得令人難以相信,當?shù)厝苏f這是“河津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中的原始社會”。這話雖然有點夸張,但它窮的水平確實還有點“檔次”。

就在這個老窯頭村,確實發(fā)生了新鮮事,它也因此出盡了風頭。

2003年8月21日,《人民日報》“監(jiān)督與思考”欄目以“230萬元巨款買村官”為題,對山西省河津市老窯頭村第六屆村委會換屆選舉中的有關問題進行了披露,而且在題目前面特意加了“山西省河津市下化鄉(xiāng)老窯頭村,農(nóng)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千元、在村委會主任選舉中卻有人開出了‘天價’”——的引題,對230萬元進行了襯托。

230萬元,相當于當?shù)匾粋€農(nóng)民整整2300年的收入,數(shù)目之巨,反差之大,令人炫目。這在共和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此文一出,立即轟動全國,國務院領導同志旋即做出批示,民政部門馬上展開了調(diào)查,各大新聞媒體相繼轉發(fā)并展開討論。中央電視臺《新聞調(diào)查》欄目又以“村官的價格”為題對此事進行了報道,這個貧窮的小山村從此一舉成名。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個人們關注已久的基層民主政治中的深層問題引爆了……

發(fā)生在老窯頭的村官選舉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當事人為何拿230萬元巨款競選村官?釀成這一事件的社會基礎是什么?它對正在進行的農(nóng)村基層民主政治有何影響?如何應對和處理這一事件?最后的結局是什么?這些許許多多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和輿論界的普通關注,也值得學術界認真的思考。

第一篇 激烈的競選

老窯頭村原屬鄉(xiāng)寧縣管轄,1971年隨下化公社劃歸于河津縣。1984年下化公社改為下化鄉(xiāng)人民政府,老窯頭大隊更名為老窯頭村民委員會。

老窯頭因很早就有煤窯和瓷窯而得名,它經(jīng)歷了一個窮——富——窮的滄桑演變,留下了沉重的歷史年輪。

翻開《鄉(xiāng)寧縣志》,有這樣兩段描寫解放前老窯頭村背炭工辛酸生活的民謠:

背炭娃,真凄惶(方言讀huo),腰里揣的黍面饃;

到窯上,掂著輕,背著重,走到半山挪不動;

下了西塏坡,兩眼淚索索;

腿兒軟,氣又喘,拼著性命往前趕。

屋里冰冷灶沒煙,等著娃娃賣炭錢。

出門看北山,不由心發(fā)寒,

上了十八盤,兩眼淚漣漣,

北風呼呼吼,脊背出冷汗,

身上如刀割,腳下石頭絆,

一步踏錯了,閻王把賬算。

窮則思變。解放后,老窯頭人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開始了他們的“烏金”探索之路,至80年代初,他們終于擺脫了貧困的面貌,成了“富甲一方”的有錢村。投資20多萬元的大舞臺和村委會大樓成了該村富有的象征和標志?!肮范寄苋⒌较眿D兒”是當?shù)厝税l(fā)自內(nèi)心對老窯頭村的羨慕。

80年代,作為老窯頭村經(jīng)濟支柱的煤礦承包給私人,從此,集體經(jīng)濟開始走下坡路,村民兩極分化現(xiàn)象日趨嚴重,多數(shù)村民的生活停留在溫飽水平,與飛速發(fā)展的河津市形成鮮明的對比。

老窯頭的演變代表著這么一種現(xiàn)象:他們的富,是相對于社會整體普遍窮的富,他們的窮,是相對于社會局部已經(jīng)富起來的窮。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公共資源如何占有,已經(jīng)成為窮和富的社會基礎。

這些現(xiàn)象還是留給文化人討論吧,山里人是憑感覺走的。是現(xiàn)實引導他們尋找各種致富之路,通過競選村官來實現(xiàn)這一目的也成了一種“時尚”。大浪淘沙,時代造英雄,是非成敗,留給后人評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