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這種事做不成,但我還是要做。我就要試一試,因為它是正義的,是值得一試的。比如,國家已經(jīng)淪亡了,這幾個人救不了國,但是他們就不當漢奸,死也不當漢奸,就是要試著救一救,救不了算了,死了愿意,這就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在奧運賽場上,我們也無數(shù)次地目睹這種精神的展現(xiàn)。很多比賽項目的冠軍都是以失敗告終的,并且真正的大英雄一定是以失敗收場的。比如,舉重冠軍,他一定是最后那一把舉不起來才下場,然后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因為他在向人類新的極限挑戰(zhàn)。再看看跳高冠軍,他也是最后那次跳不過去,把桿碰掉了,他才下場,然后大家給他鼓掌?!爸洳豢啥鵀橹?,這樣的人我們佩服他,但是這種精神,我們就不提倡了,現(xiàn)在很難看到這種向困難挑戰(zhàn)的人,大家都算計得準準的,不肯多做出一絲犧牲。
2. 金庸中期的作品
金庸到了中期的時候(六十年代),作品風格有所變化。這時,金庸本人也進入中年了,事業(yè)有成,在社會上擁有了一定的地位,成了小名人。
國際形勢也發(fā)生了比較復雜的變化。盡管大陸有這樣、那樣的困難問題,但是,基本上紅色政權(quán)已牢不可破。蔣介石反攻大陸已經(jīng)成為一個夢想、一個口號,成為一件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臺灣那邊每年派的特務都被一網(wǎng)打盡,美國在朝鮮敗得老老實實,越南也被打得一塌糊涂,也就是說冷戰(zhàn)的格局基本形成。
在這種情況下,國破家亡的威脅沒了,不再需要救國救民,這時候人們思考的就是一些其他問題了。
金庸中期的作品中,人物的選擇也開始多樣化。郭靖和黃蓉明明是救不了大宋,但是他們要跟襄陽城共存亡,最后襄陽城被攻破了,兩位大俠也以身殉國。可是到了《神雕俠侶》,新一代大俠楊過,就跟他郭靖伯伯不一樣,楊過最后沒有死,他也幫助郭靖和黃蓉守襄陽城,但是他做好人好事并不把生命都搭上,做一件好人好事后,過了一段時間就走了。
楊過最后干嘛去了?攜著自己的愛人——小龍女,繼續(xù)去云游江湖了。楊過是以過自己的自由生活為主,順便幫國家干點好事。
跟楊過類似的還有兩個著名的人物,一個叫張無忌,一個叫令狐沖,他們的選擇差不多。
張無忌轟轟烈烈地做了一番偉大的事業(yè)——明末農(nóng)民大起義的領袖、明教教主。只要他愿意,他就可以成為大明朝的開國皇帝,那明朝皇帝就不姓朱而姓張了,但是他的性格及命運決定他干不了政治,雖然他武功很高。
如果你以有用做標準的話,道德修養(yǎng)很高,沒有用;專業(yè)水平很高,也沒有用。張無忌就是這樣,兩項都很高,但最后朱元璋略施小計就把他給排擠下來了,政治家需要另外一套功夫。這情節(jié)設計得非常巧妙,這里面包含著另一個道理,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功夫,既不是降龍十八掌,也不是乾坤大挪移,而是陰謀詭計。一個陰謀詭計就可以把所有的英雄擺平。所以,小說在結(jié)尾讓張無忌給趙敏畫眉,窗外又傳來周芷若的聲音,讓他繼續(xù)在他的愛情道路上艱難跋涉。張無忌從政治漩渦中抽身出來,繼續(xù)過著個人的日子。
令狐沖的結(jié)尾也是這樣,只要他愿意,令狐沖可以按照他老丈人給他安排的道路走下去,或者成為魔教領袖,或者成為峨嵋派領袖,但他就不愿意,最后他也是和他心愛的人——任盈盈繼續(xù)他的江湖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