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東部半島上那只午夜出沒的獾始終是沉默的??墒撬幢惆l(fā)聲,我們也無法與之交流,只能一邊窺視那張可愛的花臉,一邊猜測它的行為以及心緒。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它不是為了“生態(tài)”問題而來,它還沒有那樣的自覺。它對故園的留戀是一種本能的、自然而然的;它在黑夜里嗅著往昔,走走停停,如此而已。對這道矮矮的柵欄墻和所有的人工痕跡,它除了費解還有恐懼,所以它對自己的行為非但沒有強調(diào)和炫耀,而且絕不呼喊和喧嘩。它甚至有些羞澀,當然不會在陽光下進入,而必要選擇自己的午夜。它有家園記憶的本性,是這個本性讓它痛苦。
比起這只獾,我們現(xiàn)代人也許喪失了這種痛苦——那種摻雜了懼怕和莫名羞澀的情態(tài),我們?nèi)祟愂菦]有的。我們面對自然也許是清晰的責任感,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各種勇氣——可也恰恰是這種勇氣,把我們賴以棲身的大自然給徹底毀掉了。
我們急切的功利性無所不在。我們的傳統(tǒng)中也許有著過多的實用主義的心智,并且從現(xiàn)實操作的層面上給予了不適當?shù)耐瞥纭1热玳L期得到贊賞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我們就將現(xiàn)實應用和精神推崇混為一團——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人正是出于對“覆舟”的恐懼,才有了對“水”的善意??墒俏覀儾唤€要設問:既然乘舟者也來自“水”,“水”才是他的母體,即便“水”不能“覆舟”,不是也要對它愛惜與敬畏嗎?這應該是乘舟者的本能與責任。因為懼怕而不得不施與的“善意”,當然是大打折扣的。
我們文學中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一如對待“水”的態(tài)度:現(xiàn)實的社會治理不可不考慮這種“水舟”邏輯,可是文學上卻要上升到道德與理想的層面,回到生命的感動。這是有所不同的、不容混淆的。我們熱愛自然,保護自然,不是因為害怕報復,更不是為了有效地索取,而僅僅因為她是萬物的生母、她的無可比擬的美、她的神秘動人,還有——我們只是她的一粒微小的分子……
如上說到的那只獾,它僅僅是置身于自然之中,與萬千生命融為了一體。它是懵懂渾然的,可能絲毫談不到自覺——就這一點而言,與我們?nèi)祟愂怯斜举|(zhì)區(qū)別的。人早就從那種渾然之中走了出來,與自然傲然對立,所以就與大自然的情分上論,已經(jīng)遠遠不如一只獾了。
從文學中考察人與自然的關系,會發(fā)現(xiàn)不久前的人類還不是完全如此的。比如我近來再次讀了《白凈草原》,這只是十九世紀的作品,它記錄的天籟、神秘無盡的自然,更有人與之不可分離的依存關系,那種生活狀態(tài),又一次深深地打動了我。這喚起了我的陶醉,我追求的另一種生活,以及愿意為保衛(wèi)我們曾經(jīng)有過的那種日月而斗爭的沖動。它不是“自然生態(tài)文學”,但它顯然更有力量和作用。還有《離騷》,它寫滿了自然之美;甚至連《瓦爾登湖》,也不是我們慣常所理解的那種“自然生態(tài)文學”。再近一些,就說孫犁和汪曾祺吧,他們的柔美篇章里有多少大自然的描寫。他們自己和筆下的人物,都是躺在大自然母親的懷抱中呼吸的生命——他們的這些作品因為真實自然和格外飽滿的生命內(nèi)容,才讓我們更加感動,并能夠長久地記住。
對比一下,我們就能夠很容易地將不同時期的文學質(zhì)地區(qū)別開來:以前的人對于大自然的情感是難以分離的,是混沌無界的,是沉浸其中的;人對自然的歌頌或牽念不是出于無奈之情,也不是因為逼迫而生出的責任心,更不是出于對物欲的關切而推導出來的功利心;那時的“生態(tài)文學”如果有的話,當是更純粹和更高境界的,因而也是更為激動人心的。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明白這不僅僅是在談論“自然生態(tài)文學”,而是憂慮我們現(xiàn)代人的生命質(zhì)地、不同的質(zhì)地所呈現(xiàn)出來的不同情狀、網(wǎng)絡時代文學中的生命倫理問題。
如果說梭羅隱隱表露了對于現(xiàn)代化即將來臨的恐懼和深憂,那么現(xiàn)在已經(jīng)再也找不到“瓦爾登”了,我們已經(jīng)陷入無可逃遁的絕境。我們在嘗試追問:我們文學中一以貫之的強大的人道力量、我們追求真理的恒心,今天能否恢復?在這種修復中,我們可能會對物質(zhì)主義保持一種戒備,這并不難;難的是其他,比如我們怎樣還原和追溯渾然一體的思想境界——人對自然擁有了“現(xiàn)代”理解力之后,還能否尋求和借助生命中的本能力量?這種力量由于沒有了簡單和直接的責任與功利,從而具備了更深更強的文學感動力。
因此我們才注目那只午夜來獾,稍稍留心它的行跡,體味一下它與我們有什么不同,它的沉默和羞澀到底來自哪里、因為什么?
(2010年9月24日于哈佛大學)
(張煒著:《午夜來獾》,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