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第一次見面就是相親
必須承認的是,與案例和病人相比,心理治療的過程既冗長,又枯燥。所以,我就無法將整個咨詢過程和盤托出,那樣會大大降低讀者的閱讀興趣;然而,我也不愿意將關鍵的治療步驟一筆帶過,以剝奪本書最起碼的知識性和啟發(fā)性;娛樂精神固然可貴,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xiàn),可如果只是娛樂,特別是建立在病人痛苦之上的娛樂,那就喪失了基本的道德基數(shù);退而求其次,我決定挑重點,跳躍式地來描述與楊潔的面談內(nèi)容。
不過不管如何跳躍,與她的第一次見面,仍然值得大書特書。
第一次接觸病人,總是被我稱為“相親”。
相親的時候,大齡男女青年往那兒一坐,誰也沒個準譜該說點兒什么合適——可不外乎總是這些,你的生平,你的家庭,你的物質(zhì)條件,你的工作環(huán)境,你的興趣愛好——假如你對這些都沒啥把握,那么,來一點恰當?shù)挠哪?,也還是挺吸引人的。
如果雙方看對了眼,那么你當晚就可能接到電話,明天就會去看電影或者吃飯;即便沒看上,大不了一拍兩散,用不了太久,只要機會合適,你將與另一位異性再相上一次親。
心理治療則不同,假如你沒能與病人建立起信任關系,或者至少讓他覺得你是可信的,就很可能沒有下一次了。不錯,李詠霖預付了五次的費用,可是一次之后,我就有退掉剩余的資費,再也見不到楊潔的可能性。
中國的病人,一向是具有強烈懷疑精神的。即使你具有極強的專業(yè)性,由于心理學的普及問題,病人仍會忐忑不安。我有沒有???這病到底是什么?能不能夠被治愈?我會不會因此遭到別人的嘲笑,甚至是醫(yī)生的嘲笑?這樣的問題總是困擾著他們,也讓他們對你猶豫不決。
因此,對第一次咨詢,心理醫(yī)生得拿出相親的勁頭來。
為了見楊潔,我精心地進行了準備。這包括,挑選一身不那么嚴肅的休閑服裝;找一個不像暴發(fā)戶的,大小合適的棕色提包;洗掉眼屎刮好胡子,然后揣好備用量表。
我要去除職業(yè)化給人帶來的壓迫感,當然也不能太隨隨便便;另外,我還得模糊自己的性別,這不是說我要變性成為大姑娘,而是我得盡量削弱自己的男性感覺。在中國,性,是個特別敏感的話題。楊潔經(jīng)歷過了離婚和感情的動蕩,她有可能像攀住一根救命稻草那樣纏住我,這不是安全的做法。
第一次面談,安排在楊穎的家,離婚后,楊潔就一直和姐姐住在一起。因為這是她出院之后的第三天,身體狀況和精神水平都不一定得到了全面恢復。為了讓她暢所欲言,我登門拜訪,而楊穎也找個借口出門回避。
她們的家很遠,我花了一個半小時到達。下車的時候,正好接到楊穎的來電:“您快到了吧,”她說,“我妹妹今天的狀況還可以,不過她對是不是應該和您見面,又有些猶豫了?!?/p>
我請她安心,隨后按著門牌號,找到了六樓。
門鈴響過了兩三聲,楊潔馬上開了門,她都沒問問門外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