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宴會

生死欲念 作者:張永義


我們往往忽視早餐的存在,上班族是為了趕時間,顧不上排隊去買豆?jié){油條,懶散之人則貪戀被窩的溫暖,起床時已近中午。然而,在一個豪華闊綽的地方吃上一頓早餐曾經(jīng)是郝莉·哥來特利小姐的夢想。這個經(jīng)常忘帶公寓鑰匙,喜歡養(yǎng)貓和彈吉他的年輕姑娘總是墨鏡遮面,嘴上叼著一支“皮克云”牌的特制紙煙,“靠吃鄉(xiāng)村乳酪和梅爾巴薄片面包干維持生命”。她渴求成為電影明星,像是交際花似的周旋于富翁名流之間,甚至出于同情心前往監(jiān)獄探視黑手黨的頭目。郝莉小姐追逐名利的同時還保持著強烈的自尊心?!拔蚁M幸惶煸缟闲褋碓诘俜材岢栽顼垥r,我仍舊是我?!钡俜材崾钱?dāng)時紐約最高級的珠寶首飾店之一,也就成了郝莉小姐向往的豪華生活的象征。

美國作家杜魯門·卡波蒂的這部中篇小說《蒂凡尼的早餐》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奧黛麗·赫本在銀幕上塑造的郝莉小姐的形象楚楚動人,影片中她所彈唱的歌曲《月亮河》更是廣為流傳。翻譯家董樂山借用了書中女主角那張古怪的名片內(nèi)容,從而將小說的譯名改為更通俗的《郝莉小姐在旅行中》。董樂山先生還翻譯了卡贊扎基斯的《基督的最后誘惑》、庫斯勒的《中午的黑暗》、羅斯的《鬼作家》等多部經(jīng)典之作,其中也包含馮內(nèi)古特自繪插圖的長篇小說《冠軍早餐》,這部帶有科幻諷刺色彩的作品的書名同樣令人費解,好在馮內(nèi)古特在小說序幕的首段就給出了答案:“冠軍早餐”一詞是通用面粉公司的注冊商標,用于一種早餐谷類食品。

一日三餐在美國當(dāng)代文學(xué)里都有跡可尋,例如《赤裸的午餐》和《思家飯店的晚餐》。后者是女作家安妮·泰勒的優(yōu)秀作品,曾經(jīng)被《紐約時報書評周刊》和《時代》雜志評為1982年美國五部最佳小說之一?!八技绎埖辍崩锒啻闻e行家庭晚餐,每次都不歡而散,主人公對于家庭和睦美滿的心愿一次次地落空,他雖有母親兄妹,卻給自己所開的飯店取名“思家”,真是意味深長。

晚餐似乎彌漫著一股傷感絕望的氛圍,卡森·麥卡勒斯的成名作《心是孤獨的獵手》里的主人公辛格是位心地善良的聾啞人,小鎮(zhèn)上的那些失魂落魄的人們總愛找他傾訴心聲,而辛格每次攢足了錢,就去探望他遠方的朋友安東尼帕羅斯。最后一次出門旅行,辛格給這個住在瘋?cè)嗽豪锏膯“蛶チ怂@和草莓,因為他只有從這個貪吃的胖家伙身上才能獲得“隱秘的交流”和“一種血肉的結(jié)合”。當(dāng)辛格獲悉朋友的死訊之后,只好悲痛欲絕地乘火車返回小鎮(zhèn),而他的晚餐就是獨自享用那些鮮艷的草莓:

辛格把一顆草莓放進嘴里,果汁有怡人和自然的香甜,但隱隱地能嘗到一絲腐敗的氣味。他吃到味覺麻木才停嘴……

回家當(dāng)天,辛格喝了一杯冰咖啡,抽了支煙,然后就開槍自殺了。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在她的小說代表作《達洛衛(wèi)夫人》里同樣寫到了一個自殺者。在達洛衛(wèi)的家庭晚宴上,女主人公克拉麗莎陷入了困惑,她并不認識那位深受戰(zhàn)爭創(chuàng)傷而自尋短見的退伍士兵,卻喃喃自語地說:“如果現(xiàn)在就死去,正在最幸福的時刻”。克拉麗莎不得不穿著晚禮服,在這個到處都是談笑聲、“燭臺晶亮,帷幔飄拂”的宴會上招呼客人,強作歡顏。衣香鬢影的人際交往,“光華煥發(fā)的盛宴”都使得這位議員夫人不禁思量:

無論如何,生命有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中心,而在她的生命中,它卻被無聊的閑談磨損了,湮沒了,每天都在腐敗、謊言與閑聊中虛度。

法國小說家似乎更留意描寫晚宴的氛圍和人物的心境。福樓拜在《包法利夫人》第一部里寫到艾瑪初次參加侯爵府的晚宴,一進餐廳就感到一股夾雜著花香、衣香和肉香的溫暖氣味撲面而來,餐桌上擺滿了鮮花、水果、龍蝦和鵪鶉;而當(dāng)艾瑪喝下冰鎮(zhèn)香檳酒之后,只覺得涼氣襲人,“不由得渾身震顫起來”。福樓拜擅長借著飲食歡宴的盛大場景來反襯艾瑪內(nèi)心的空虛失落以及暫時的陶醉忘情。例如寫到艾瑪站在光影朦朧的舞廳里,“她左手拿著一個鍍銀的貝殼,正在吃里面的櫻桃酒刨冰,眼睛半開半閉,嘴里咬著勺子”。而當(dāng)這位一心向往浮華的上流社會生活的包法利夫人回到平庸的現(xiàn)實當(dāng)中,福樓拜仍然是從晚餐著筆描繪,他以簡潔的筆觸勾勒了樓下的餐廳多么狹小,“火爐冒煙,門嘎吱響,墻壁滲水,地面潮濕”;更令艾瑪無法忍受的是粗俗的丈夫吃的時間太長,肉湯的氣味也使她感到一陣陣的惡心,人生的辛酸仿佛都盛入她的餐盤之中。

對于這段家庭晚餐的精彩描寫,臺灣學(xué)者廖炳惠在《吃的后現(xiàn)代》一書里進行了深刻的分析:透過這種貧乏、重復(fù)且令人厭倦的生活細節(jié),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表現(xiàn)出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對于人的身體、心靈構(gòu)成無法負荷的沉重,并且以這樣的方式來強調(diào)食物和中產(chǎn)階級品位的復(fù)制效果。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中篇小說《琴聲如訴》里的女主人公安娜·戴巴萊斯特同樣承受著“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對于人的身體、心靈構(gòu)成無法負荷的沉重”。這位企業(yè)經(jīng)理的妻子在目睹了一樁情殺案并且經(jīng)歷了一次假想的外遇之后,又回到了丈夫身邊。小說花費了整整一個章節(jié)來敘述安娜的家庭晚宴,尤其是對冰鮭魚和香橙烤鴨這兩道美味的形象化描寫,例如:粉紅色的甜膩膩的鮭魚已經(jīng)被吃得不成形了,它從當(dāng)初自由自在的海里暢游逐漸走向了餐桌上的滅亡;一只被人煺毛去皮的死鴨子躺在“裹尸布似的香橙片中間”,那些對于佳肴向來“奮不顧身”的食客們無法抵擋金黃的烤鴨的香味,喉嚨里呼呼聲響,烤鴨的肥油在他們的身體內(nèi)慢慢溶解,只有處在情感旋渦之中的安娜難以下咽,甚至剛一看見鴨子就昏厥過去了。別人都以為安娜病了,而她只有不停地喝酒來澆熄“曖昧不明的欲望”,結(jié)果卻發(fā)現(xiàn)嘴唇發(fā)干,因為感情的饑渴是無法緩解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