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文學中的“留白”,我總是忍不住想起金庸先生大作《雪山飛狐》中的結(jié)尾部分:
苗人鳳這一招“提撩劍白鶴舒翅”只出得半招,全身已被胡斐樹刀罩住。他此時再無疑心,知道眼前此人必與胡一刀有極深的淵源,嘆道:“報應,報應!”閉目待死。
胡斐舉起樹刀,一招就能將他劈下巖去,但想起曾答應過苗若蘭,決不能傷她父親。然而若不劈他,容他將一招“提撩劍白鶴舒翅”使全了,自己非死不可,難道為了相饒對方,竟白白送了自己性命嗎?
霎時之間,他心中轉(zhuǎn)過了千百個念頭:
這人曾害死自己父母,教自己一生孤苦,可是他豪氣干云,是個大大的英雄豪杰,又是自己意中人的生父,按理這一刀不該劈將下去;但若不劈,自己決無活命之望,自己甫當壯年,豈肯便死?倘使殺了他吧,回頭怎能有臉去見苗若蘭?要是終生避開她不再相見,這一生活在世上,心中痛苦,生不如死。
那時胡斐萬分為難,實不知這一刀該當劈是不劈。他不愿傷了對方,卻又不愿賠上自己性命。
他若不是俠烈重義之士,這一刀自然劈了下去,更無躊躇。但一個人再慷慨豪邁,卻也不能輕易把自己性命送了。當此之際,要下這決斷實是千難萬難……
苗若蘭站在雪地之中,良久良久,不見二人歸來,當下緩緩打開胡斐交給她的包裹。只見包裹是幾件嬰兒衣衫,一雙嬰兒鞋子,還有一塊黃布包袱,月光下看得明白,包上繡著“打遍天下無敵手”七個黑字,正是她父親當年給胡斐裹在身上的。
她站在雪地之中,月光之下,望著那嬰兒的小衣小鞋,心中柔情萬種,不禁癡了。
胡斐到底能不能平安歸來和她相會,他這一刀到底劈下去還是不劈?“這一刀劈是不劈?”
這個留白用得極好。作者在最關(guān)鍵的結(jié)局上留白,設(shè)下懸念,最能讓讀者深思。讀者會忍不住根據(jù)人物的性格、習慣,來思考他們的命運和結(jié)局,以致心思繾綣,流連不絕。
金庸在《雪山飛狐后記》中也說:“《雪山飛狐》的結(jié)尾是一個懸疑,沒有肯定的結(jié)局,到底胡斐這一刀劈下去呢還是不劈,讓讀者自行構(gòu)想。”——還有比設(shè)置懸念更高明的留白手法嗎?
很多作者寫東西,總是交代了又交代,唯恐別人看不懂,沒有給讀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間。因此少了一份韻味。而留白恰能給人以天高地厚、海闊天空的藝術(shù)想象。最典型的,還是《紅樓夢》中黛玉紅消香斷時的那句“寶玉,你好……”
“寶玉,你好……”黛玉這在最后時刻拼盡全力全勁的話讓人們猜之思之。無怪乎有人說黛玉的一句不盡之言已將《紅樓夢》的精華囊括呢!如若直接喊出“你好狠”或“你好自為之”之類的話,我想《紅樓夢》一定就不是《紅樓夢》了。正是這“好”后留下的空白讓人們揣想深悟,才不致流于俗套。文學中的留白,發(fā)人深思。
不但中國文學常常用到留白手法,外國文學也是如此。
莫泊桑《項鏈》的結(jié)尾很好地運用了“留白”的手法,令人不禁拍案叫絕。寫到主人公得知自己用十年青春辛苦賺來的錢才還清債務,而她當年所借的項鏈卻是假的這一信息時戛然而止。原文如下:
“噢!……可憐的瑪?shù)贍柕?,你真變了樣子!……?/p>
“對呀,我過了許多很艱苦的日子,自從我上一次見過你以后;并且種種苦楚都是為了你!……”
“為了我……這是怎樣一回事?”
“從前,你不是借了一串金剛鉆項鏈給我到部里參加晚會,現(xiàn)在,你可還記得?”
“記得,怎樣呢?”“怎樣,我丟了那串東西。”
“哪兒的話,你早已還給我了?!?/p>
“我從前還給你的是另外一串完全相同的。到現(xiàn)在,我花了十年工夫才付清它的代價。像我們什么也沒有的人,你明白這件事是不容易的……現(xiàn)在算是還清了賬,我是結(jié)結(jié)實實滿意的了?!?/p>
伏來士潔太太停住了腳步:
“你可是說從前買了一串金剛鉆項鏈來賠償我的那一串?”
“對呀,你從前簡直沒有看出來,是嗎?那兩串東西原是完全相同的?!?/p>
說完,她用一陣自負而又天真的快樂神氣微笑了。
伏來士潔太太很受感動了,抓住了她兩只手:
“唉。可憐的瑪?shù)贍柕?,不過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頂多值五百金法郎!……”
在文中,作者沒有寫到女主角最后得知項鏈是假的后是何心境,也并未描寫女主人公了解真相后的反應和她以后的生活。這樣的故事留白設(shè)計令讀者有了更多的遐想空間,可以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留給讀者自己去想象,自己去思考,也使文章更深入人心,發(fā)人深省。
當下,很多流行的小說中,常常會用到“此處刪去若干字”這樣的詞句??梢哉f,這也是一種留白,而且很有效果。因為留白給了讀者想象的空間,讀者可以根據(jù)自己所經(jīng)歷過、所感覺到的東西進行無限地想象。
“言有盡而意無窮”。留白之處確實是一種智慧,一種境界。真正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離不開留白。
留白,是“不著一字,盡顯風流”的無字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