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想到序言居然這么難寫。序言應(yīng)該是一個開始,但往往卻是書成形后最后一篇被寫成的文字。從第一篇文章開始到今天落筆作序,十年已經(jīng)過去。好文章都是自然生長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所以,當人對著一個給定的命題而又想寫好時,會很難。
序言到底是干嗎用的?
如果序言是用來推銷自己的書,那么最直接的挑戰(zhàn)會是——什么樣的書值得一讀?如果一本書能讓讀者在合上書本以后覺得其中有兩三句子對自己很有補益甚至只是會心地一笑,那么,這就是一本值得讀的書。當然,這是底線,自然有許多書能做到更好,我也希望某天我能做到更好。
如果序言是用來介紹自己的書,那么最直接的是介紹作者的生活背景,因為,藝術(shù)來自生活,書也多是來自作者的生活。作者是70 后,是承上啟下的一代,接受過來自40 后和50 后秉承的傳統(tǒng)價值觀而有著莫名其妙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與此同時,又見識了所有80、90 后見識的“娛樂致死”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有著“我也想爽一把”或者“為什么爽到的不是我”的罪惡意識。在糾結(jié)于現(xiàn)實和理想主義之間時,追問的人總想抓住個什么稻草般的結(jié)論和理論體系來獲得安全感、來回答門衛(wèi)大叔的問題——“你是誰?你要去哪兒?”可是,與很多人一樣,作者打小也是個被抹去宗教和信仰的孩子,學校和社會的大學都沒有給太
多機會讓作者去信仰任何宗教,于是,迷茫里就皈依了思考、體悟和追問。
在生活的苦短的長河里,相比起計劃和理想,人們的行為總是變化多端。我們善良、貪婪、自私、雙重標準、會犯許多錯誤;生活會褒獎我們,也會毫不客氣地教訓(xùn)我們;他人偶爾顯現(xiàn)的“皮袍下的小”會嘲笑我們的理想主義;如果你還沒有被擊倒并退而只求活著,如果門衛(wèi)大叔的問題會忽然跳至眼前并刺激你的神經(jīng),那么就請不要放棄追問生的意義。無論初衷,在追問生的意義的路上,我們不應(yīng)該獨自一人。長期的追尋而不可得是很容易讓人惱羞成怒并就此放棄的,畢竟這世界有那么多可享樂的東西,而我們都不是也不必是清教徒或苦行僧??墒牵绻松挥兄\生、消耗與繁殖,我們和其他的動物有什么兩樣?如果人生只有謀生、消耗與繁殖,我們會比其他的動物更糟糕,因為沒有動物比人類更能給地球帶來糟糕的痕跡了。
生活不是活著,生活應(yīng)當是漂亮的。讓自己漂亮的途徑有很多種——有的人買包包;有的人整容;有的人加官晉爵;有的人以高薪為事業(yè);有的人做自己喜歡的;有的人做別人喜歡的;有的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有的人不停追問生的意義。
離神越遠、越動物化的人越不需要追問生的意義,因為這些思考往往不能當下地、直接有益于皮囊。的確,大多的思考只能告訴我們亮光在那里,可是怎么過去呢?那還是需要我們自己走過去。思考和追問能讓我懂得感謝告訴我曲突徙薪的人;而不只是感謝房屋燒毀后幫助澆水、撫我肩膀安慰的人。于是,我還是偏執(zhí)地繼續(xù)我的追尋,追尋生的意義。盡管答案還沒有被找到,但為了安心,我告訴自己——這追問本身就很有意義。
帶著些傲慢和偏見,我把追逐生之意義的路上的酸甜苦辣拾起來,集結(jié)成冊。
我希望序也可以是一個新起點。
感謝給了我這個新的起點的善良的人們:清華大學陳皓明老師、清華美院呂敬人老師、德浩老師、鐘雨、成鳳進、李丹、辛小寶、盧杰、柳杰、總編趙瑩和我的父親。
2011 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