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的威脅暫時得到抑制后,必和董事會將注意力轉向其他重大問題。 首先是“硫化物問題”。 在礦體表層的氧化礦物以下, 是一種顆粒較細的銀、鉛、硫和鋅的混合物, 其中鋅的成分人們想盡辦法也無法分離出來。這種物質(zhì)越積越多, 堆成小山, 多年以來一直讓礦業(yè)界最優(yōu)秀的人才絞盡腦汁。 使用機械礦篩和搖床取得了一些進展, 這些機械架設在礦脈旁邊的工棚里, 它們通過振動攪拌混合物來分離其成分。 1896年, 必和公司在礦山現(xiàn)場建立了大型選礦廠, 對銀和鉛進行分離。 必和對工藝流程做了進一步的改進, 在1899年又建造了年處理能力60萬噸的第二套裝置。剩下的硫化物中含有鋅, 其價值當時幾乎相當于銀和鉛的總和。但是只有分離出來, 鋅才能實現(xiàn)價值。 一千多萬噸這種潛在價值極高的尾礦散布在礦脈周圍, 讓人看著干著急。
直到必和公司最出色的海外引進人才——紀堯姆·丹尼爾·德爾普拉特(Guillaume Daniel Delprat)到來,該公司才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或曰溶液)[1]。 德爾普拉特出生于荷蘭西南部的代爾夫特(Delft), 此地以精致的藍色陶瓷器以及天才畫家約翰內(nèi)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2]而聞名。他父親是荷蘭的國防大臣, 他本人很快就以多才多藝而出名。他曾在臭名昭著的蘇格蘭泰河大橋(Tay Bridge)當見習工程師, 那座橋在一列火車通過時倒塌, 火車沖進河里,造成75名乘客死亡。 不過那次事故反倒堅定了德爾普拉特運用一切知識解決工程問題的決心。 他在當?shù)氐募~波特(Newport)工程學院學習物理學課程, 并且通過與他父親通信來研究高深的微積分。
他先后在西班牙的幾個銅礦和銀礦任職, 在英語、法語、德語和意大利語之外又掌握了西班牙語。 1892年,他在一份美國科學刊物上發(fā)表了有關“從寬礦脈或礦體中提取礦物”的突破性論文。 必和公司總經(jīng)理亞歷山大·斯圖爾特(Alexander Stewart)幾年后讀到這篇論文, 立即向董事會做了報告。 1898年6月, 德爾普拉特接受了擔任必和公司副總經(jīng)理的邀請, 并于9月3日抵達阿德萊德, 斯圖爾特前往迎接。
德爾普拉特當年已經(jīng)42歲。 自強不息的他熱衷于新近流行的“配爾曼游戲”(Pelmanism), 這種增強記憶力的兒童游戲如今更多被稱為“配對”(Pairs),參加游戲者力圖找出成對相同的卡片。 他力量過人, 能夠用兩個手指捏碎核桃。 有一次他妻子抱怨說有位同事在握手時總是故意用力捏疼女士, 于是德爾普拉特就在握手時捏碎了那位同事的手。
他具有典型的歐洲趣味: 熱愛國際象棋、法國文學、擊劍和草地網(wǎng)球。 但是他也渴望冒險, 而必和公司的確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德爾普拉特的妻子和7個孩子中的5個于1899年1月到達澳大利亞。 在布羅肯希爾住了一段時間后, 他們于1904年定居阿德萊德。 德爾普拉特很快被提升為總經(jīng)理, 取代離去的亞歷山大·斯圖爾特, 開始在布羅肯希爾、皮里港、墨爾本乃至歐洲和美國之間奔波往返。不過, 他急需解決的還是硫化物問題。 由于國際交易所的銀和鉛價格不斷下跌, 這一問題變得更加急迫。
布羅肯希爾鎮(zhèn)上到處都是堆積成山的“廢料”。 這些廢料砂粒飛進所有暴露在外的人體器官和人造物體的孔穴。 這些廢料堵塞機器, 讓家庭主婦絕望, 讓老人和孩子不適和患病。然而, 最讓人垂頭喪氣的是, 一切把廢料中的無窮財富釋放出來的努力全都一無所獲。
[1] 在英文中解決方案(solution)也有“溶液”的意思?!g者注
[2] Jan (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 荷蘭繪畫大師?!g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