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成本收益分析法相對的是政府實行資源配置。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發(fā)生以后的7年里,美國政府耗費了3000億美元巨資加大國土安全設施建設。但是一項有關挫敗未來恐怖襲擊、減少人員傷亡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這些耗資空前的安全投入,可能挽救的每一個人的生命成本,差不多是6400萬~6億美元。
作為對恐怖襲擊的應急措施,澳大利亞在國內(nèi)和國際航班上總共配備了130名空中警衛(wèi),每年大約要花費2700萬澳元。這些空中警衛(wèi)也不是一點用處都沒有,在悉尼至凱恩斯的一次飛行中,空中警衛(wèi)招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把一個持刀的68歲男子打翻在地,當場制伏。不過根據(jù)2008年的一項研究,實施這一計劃,每救一個人,就要耗費納稅人1。05億美元。
所有社會都想盡力實行自我保護,降低風險,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如果不計成本,我們很容易就做過了頭。實事求是地說,我們無法做到萬無一失。人們自我保護的價格有時不能萬無一失,如果堅持一絲一毫的風險也必須完全消除,這樣做要花多少錢,我們可能連想也不敢想。因為弄不清某項公共政策的成本與收益,導致耗費了巨資實施干預,到頭來得救的人寥寥無幾,更忽視了其他政策-花同樣多的錢,能夠使更多人受益。
在小布什執(zhí)政時期,白宮行政管理和預算辦公室經(jīng)濟師約翰·F·莫羅爾三世發(fā)表了一份對幾十個法規(guī)所做的成本收益分析,其中有的成本之高,令人瞠目結舌:1985年職業(yè)安全與健康管理局關于減少職業(yè)性甲醛接觸的一項法規(guī),每年得救率僅有1%,按此計算,挽救一個人的生命成本是720億美元。
1980年的立法設立了“超級基金”,用于治理全美范圍內(nèi)的嚴重污染地區(qū),在人類生命價值的量化上創(chuàng)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自從1980年以來,該基金共撥款320億美元,對全美幾百個可能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污染地區(qū)實施了治理。不過其中有些地區(qū)根本無人居住,國家環(huán)境保護局卻堅持認為這些地區(qū)也需要治理,理由是將來可能會有人居住。這些“可能定居者”的生命因此昂貴得出奇。
20世紀90年代中期有關99個超級基金治理區(qū)域的人口研究得出結論,其中只有一處存在污染引發(fā)癌癥的風險,它也是環(huán)境保護局認定的風險最高的地區(qū)之一。對加州森尼維爾的西屋變壓器廠遍地線路板的舊址進行清理,據(jù)分析,可能使202人終生免于癌癥威脅,但是清理其他98處污染區(qū)域總共能使兩人免于癌癥。其中6處挽救每個人生命的隱含成本為500萬~1億美元,有67處挽救每個人生命的成本超過10億美元。還有兩處連一個人也挽救不了,因此算式的分母是零,該項成本也就是無限大。
盡管這些項目可能對環(huán)境有好處,但是對比世界上其他急需解決的問題,這樣做的代價似乎太高了。我們馬上可以想到新奧爾良的防洪設施,或者瘧疾防治。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認為,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qū)持續(xù)實施的大規(guī)模防治肺結核的計劃,2006~2015年共計需要120億美元。該計劃僅僅在埃塞俄比亞一個國家就可以挽救25萬人的生命,當前,埃塞俄比亞每年每10萬人中就有92人死于肺結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