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借托。如果你不想對一種說法負責任的話,你就不妨借用別人的名義,例如“聽人家說……”或“據(jù)別人說……”等。
第七,欲蓋彌彰。一位先生總是把最想托別人辦的事情寫在信的附言里,使用“順便提及”這一種格式,好像這只是偶然想起的小事似的。
第八,還有一種影射的狡術,比如當著某人面故意暗示對別人說:“我不會干某種事的?!毖酝庵饽莻€人卻這樣干。羅馬人提林納在皇帝面前影射巴羅斯將軍,就采用了這個辦法。
第九,利用暗示。有的人搜集了許多奇聞軼事。當他要向你暗示一種東西時,便給你講一個有趣的故事。這方法既保護了自己,又可以借人之口去傳播你的話。有人故意在談話中設問,然后暗示對方做出他所期待的回答。
防范狡猾,即防范小聰明。培根認為,狡猾的小聰明并非真正的明智。他們雖能登堂卻不能入室,雖能取巧卻并無大智??窟@些小術要得逞于世,最終還是行不通的。狐貍與獵手的關系不是通過獵槍表現(xiàn)出來的,而是通過獵手的眼力表現(xiàn)出來的。
“難得糊涂”是一種智慧
糊涂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做人的智慧。既然世上許多事分清對錯不容易,或者說根本沒有搞清楚的必要,那么還是得過且過,難得糊涂比較明智。
做人、做事不要過于精明。只顧眼前利益,往往會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糊涂一下,也許會出現(xiàn)另外一番景象。
人生其實是不必太計較的。太過斤斤計較的人,人們往往對其敬而遠之,自然他做事也不會有什么好的結果。
下面的這個事例就說明了這一點。
在某小區(qū)門口的菜市場,有兩個豆腐攤,一位是中年婦女,很精明的樣子,斤斤計較,不肯吃一點虧,少一分錢也不賣;隔著不遠,另一位是個20多歲的小伙子,一副憨厚、樸實、傻傻的樣子,他的豆腐不論斤,1元錢1塊,用刀拉一塊就得,而且保證比那位女攤主的24元1千克的豆腐分量還要足得多。人們都喜歡買小伙子的豆腐,一天能賣好多屜,而那位精明的女攤主一天最多賣1屜,有時還剩下不少。
商務談判有一句經(jīng)典:會買賣的稱贊對方,不會買賣的挑剔對方。小伙子的憨厚樸實,吃小虧而贏大利,正是摸準了顧客不在乎那2角錢,需要的是賣主的信任和親切感,從而贏得了眾多的回頭客。而那位精明的女攤主只顧眼前利益,不懂顧客心理,舍不得,也不會以情感人。如果她不改變方式方法的話,就可能很快從這個市場消失。
人活在世上,誰不愿意自己活得自然、自由、自在呢?誰不愿意自己過得瀟灑、愉快、輕松呢?誰不愿意自己事業(yè)蓬勃、財運亨通呢?誰不愿意成為別人羨慕的人呢?這就需要我們學會培養(yǎng)自己的“糊涂”意識。
在鄭板橋寫下“難得糊涂”這一至理名言后,“難得糊涂”就成了人們做人處事的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