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評:發(fā)現(xiàn)《斷層線 》(4)

斷層線 作者:(美)拉古拉邁·拉詹


第三條斷層線是不同的金融體系之間的碰撞。在英美國家的金融體系被拉詹稱為“保持距離式”(arm’s length)的金融體系。這種金融體系非常注重信息的透明,有法律約束。金融家不需要刻意和企業(yè)客戶保持緊密的關系,他們需要企業(yè)的信息,可以通過各種公開的渠道獲得,如果企業(yè)經營狀況不好或是不還款,有市場和法庭來制裁。英美金融體系中以直接金融為主。但是在制造業(yè)為主的經濟體系中,金融體系主要靠的是銀行。在這些地方,關于企業(yè)的信息不透明或不公開,要想知道企業(yè)的真實狀況,銀行必須和企業(yè)建立長期的緊密關系。由于政府有意壓低存款利率,缺乏對消費信貸的完整紀錄,而且沒有司法體系的保護,所以消費信貸難以得到長足發(fā)展。一旦金融機構提高對消費者貸款的利率,政治家就會出面,以保護消費者的名義加以制止。在兩種情況下,發(fā)展中國家需要從國外融資,這個時候,就會出現(xiàn)不同的金融體系之間的碰撞。一種情況是傳統(tǒng)的發(fā)展中國家,比如1994年金融危機之前的墨西哥,以及一些非洲國家,這些國家的國內儲蓄太少,所以需要國外融資。另外一種情況是1997年金融危機之前的東亞經濟體,這些經濟體的國內投資太多,所以需要國外融資。當英美金融資本來到發(fā)展中國家之后,出于保護自身利益的考慮,會采取三種辦法:一是只借短債不借長債,方便隨時出逃;二是用外幣貸款不用本幣貸款,這樣可以回避匯率風險;三是通過國內銀行貸款,這樣一來,國外資本的利益和國內銀行的利益捆綁在一起,一旦出現(xiàn)金融危機,發(fā)展中國家不得不救本國銀行,一旦救了本國銀行,也就等于救了國外的金融資本。這樣的碰撞帶來了“貨幣錯配”和“期限錯配”,即本來要用本幣,但借到的卻是外幣,本來是想長期貸款,但得到的都是短期貸款,所有的風險都轉嫁到了發(fā)展中國家借款者的頭上。這就是新興市場出現(xiàn)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1988年,韓國、馬來西亞和泰國的投資占GDP的比例平均為29%,到1996年就劇增到42%。觸發(fā)東亞金融危機的另一個導火索是1995年日元貶值,日本的出口增長,但東亞新興經濟體的出口卻紛紛下跌,結果東亞經濟體突然陷入增長停滯,危機不請自來。

從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的政策對策來看,大抵仍是“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無論是采取擴張性的刺激政策也好,還是加強對金融體系的監(jiān)管也好,都沒有觸及拉詹所說的斷層線。全球經濟的地殼仍然在斷層線的兩側移動,粗糙不平的斷層面相互摩擦,并考驗著巖石的承受力。當巖石承受不了巨大的壓力產生斷裂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在脆弱的斷層線上,地震將再一次爆發(f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