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中國的男人普遍缺少“青春期”(5)

戀愛時不折騰,結婚后不動搖 作者:曾子航


反之,性的壓抑和弱化,必然導致自我的壓抑和弱化,到了該談戀愛和找對象的年齡,反倒無所適從,有時候哪怕遇到了自己心儀的異性,也不知道如何追求,怎樣表達,只好由他人代勞——比如父母安排,朋友介紹,甚至借助于婚介所和電視臺,中國人一直對相親樂此不疲,近兩年婚戀相親節(jié)目突然之間火的一塌糊涂,倘若探究歷史原因,就在于此。

在戀愛中,大多數(shù)女性都欣賞責任感強、具備紳士風度和浪漫情懷的男士,殊不知,這種責任感、紳士風度、浪漫情懷都必須建立在一個男人真正心理成熟的基礎上。這種成熟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性意識”的成熟,愛情本質上就是性愛,不是友愛,更不是母愛,如果一個還在媽媽襁褓下奶聲奶氣的孩子對她心愛的女人就像母親一樣,試問,哪個女人受得了???

然而,中國的父母總是喜歡把自己的孩子看成從未長大的兒童,因此,也就習慣于用各種兒童的標準來要求孩子,無論他年齡有多大。

1:把“聽話”“順從”當成了一種美德,甚至看作是“孝道”,不聽話就是“不孝”,就是“大逆不道”。如果一個年輕人從來都是循規(guī)蹈矩,在行為上不敢越雷池一步,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話,聽領導的話,就會被認為是“家教好”,是個“好青年”,殊不知,這類過分聽話的孩子要么就是在性方面極度被弱化的人,實際上就是童年狀態(tài)的無限延長,心理年齡嚴重滯后,這種人一旦進入戀愛和婚姻,夫妻關系、婆媳關系都會處理不好。

2,不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總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甚至讓孩子一輩子依附在父母身邊。孔子在《論語》中就說過“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即便將來孩子去外地上了大學,送到海外,一旦安定下來,也總想迫不及待地去團圓。大多數(shù)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男人,一輩子都是在父母嚴格的監(jiān)管下,永遠保持在一個無限延長的童年狀態(tài)。魯迅對此一針見血,他說“所有的小孩,只是他父母的材料,并非將來的‘人’的萌芽。中國人照例是制造孩子的家伙,不是人的父親,他生了孩子,便仍然不是‘人’的萌芽”

《二十四孝》排名第二的“戲彩娛親”實際上歌頌的也是一個終生都在保持兒童狀態(tài)的“老頑童”的故事:“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于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边@段話翻譯過來就是:春秋時期楚國隱士老萊子,為躲避世亂,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假裝摔倒,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四) 所謂“萬惡淫為首”: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性是最不寬容的

說到這里,有讀者又要問了, 為什么我們從不鼓勵孩子的獨立,反倒刻意延長孩子的童年狀態(tài)?這里有著深層的歷史文化心理,其中一條就是對老年人的過份依賴和倚重。

本來,尊重老人是一個社會的美德,但尊重不等于依賴,在世界各國的歷史文化中,恐怕沒有哪種文化像中國文化這樣甘愿在老年人的庇護下成長。中國歷史上的開明君主大多很長壽,周文王據(jù)說活了八十多歲,晉文公重耳登基時已經六十二歲,漢高祖劉邦活了六十多歲,漢武帝劉徹享年七十五歲,明太祖朱元璋,清康熙帝也活到了差不多七十歲,乾隆爺更是罕見地活到了八十多,姜太公出山有記載都年過百歲了,武則天時期的宰相狄仁杰去世的時候都九十多歲了,還沒退休呢。很多小皇帝即位時如果過于年幼,要么就是皇太后垂簾聽政,要么就是找?guī)讉€德高望重的老臣輔佐,他們也大都須發(fā)皆白、老態(tài)龍鐘。可見,在中國人眼中,年齡越大越有權威,越有德行,也越值得倚重。老百姓平時愛講的一句話就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現(xiàn)在80后出現(xiàn)很多“啃老族”也是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當靠山。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都提倡孝道,孝道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對父母無條件的遵從。所以,孩子永遠長不大,未嘗不是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過份順從”造成的。聽話聽到了一定程度就是盲從,就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