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各“家”看幸福(1)

幸福在哪里 作者:田秋


如果說,人活著就是為了追求幸福,恐怕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幸福,是人類永恒的追求;趨樂避苦,是人們自動自發(fā)的選擇。但是,對于什么是幸福,從古到今還沒有一個一致的定論。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對幸福有不同的理解。

有趣的是,在不同的學科里,由于學科研究角度的差異,人們對幸福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下面,讓我們看看哲學家、精神心理學家、遺傳學家、經(jīng)濟學家、倫理學家等等,對幸福分別是怎樣理解和詮釋的。

(1)哲學家

①柏拉圖

柏拉圖曾經(jīng)用一種獨特的方法計算出:王者的生活比獨裁者的生活幸福729倍。他認為,獨裁者已經(jīng)擁有一切權(quán)力和財富,但并不是最幸福的人,因為真正的幸福包含許多金錢和權(quán)力買不到的東西。他認為:幸福除了身體上的滿足外,還包括積極性、責任感、成就感和愛。這些東西也許在某種程度上帶來了心靈的滿足,但是可能在現(xiàn)實中造成身體上的痛苦。有的人為了達到這種心靈的滿足,寧愿在痛苦和折磨中感受高尚的幸福。

②尼采

尼采把幸福理解為一種愉悅和滿足的狀態(tài)。關(guān)于幸福的概念,他對英國“功利主義”的傳統(tǒng)表示不滿。尼采認為,功利主義者所追求的幸福目標不是非常遠大的,而在追求遠大目標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為崇高目的承受痛苦,持續(xù)進行奮斗,并且愿意為目的承擔風險。他認為,“幸福就是快樂或者滿足”的答案過于淺顯,只是這樣追問問題,不可能涉及到問題的本質(zhì)。這個問題既然爭論了很久也沒得出結(jié)論,就不應該再糾纏于幸?!鞍笔裁?,而應該考慮幸福產(chǎn)生的“基礎(chǔ)”是什么。

③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注意到,面對什么是幸福,不同人會從不同角度回答——一些人用愉悅、一些人用榮譽、一些人用生命的藝術(shù)性,還有一些人用生命的反思來定義幸福,雖然角度各異,但是關(guān)于幸福的幾個特征有可能達成一致,就是說,“幸?!北仨殱M足五個基本要求:

●它必須是決定性的,包含所有的固有價值。

●它必須是自我滿足的,不依賴于其他價值。

●它必須是積極的,我們能主動地意識到這些價值。

●它必須是廣泛可得的,而不是只能由少數(shù)人擁有的。

●它必須是相對穩(wěn)定的,不是那種能被任何“偶然”帶走的東西。

 

除了古典哲學家的研究和論證,近現(xiàn)代心理學對幸福的討論也是眾說紛紜:經(jīng)典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幸福來源于壓抑的解除、回歸本原的狀態(tài);行為認知學派認為,幸福是對積極思維的現(xiàn)實獎勵;人本主義則認為,幸福是伴隨自我實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一種滿足體驗。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和進步,科學家們也加入了研究幸福的行列,試圖揭開幸福感產(chǎn)生的“生理”基礎(chǔ)。

(2)精神心理學家

精神心理學家試圖發(fā)現(xiàn)人的大腦中供幸福棲居的區(qū)域或褶皺,因為他們認定幸福是一種主觀的東西,它的生理機制根植于大腦中。他們通過試驗證實:感到幸福的人,大腦左前方葉顯示出的“腦電流”更強;相反,在大腦右前方葉中顯示出較強的“腦電流”的,多是精神抑郁或沮喪的人。心理學家們甚至認為,他們部分地發(fā)現(xiàn)了人類幸福的機理——只要刺激大腦的某些區(qū)域,就會使人感到幸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