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龍精神支持著同災(zāi)難做斗爭的中國人(1)

龍圖騰 作者:朱必知


王東在《中國龍的新發(fā)現(xiàn)》一書中認(rèn)為,所謂“龍的精神”,“龍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中國文化精神”,就是以大綜合的手段,求大和諧的目標(biāo)。也許這話聽起來深奧,那我們可以將它解釋為多元一體、綜合創(chuàng)新。這就是龍的觀念,這就是龍的理念,龍的精神。

龍的精神就是中國人的精神,是我們引以為自豪的民族精神。因為龍,我們的民族緊緊凝聚在一起,而這凝聚力,是永不言棄、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的支撐。

龍的精神,代表著勇氣、毅力和智慧。我國有一個成語,叫“龍馬精神”,意即像龍馬一樣精神,形容健旺非凡的精神。在中國古代,龍和馬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龍首像馬,龍身的一部分也取自馬體。古人認(rèn)為,龍和馬是可以互變的。所以,這里其實說的也就是龍的精神。也許是因為這個傳說,《西游記》中的白龍馬,原來是西海龍王的兒子,因為犯了死罪,變成了一匹白馬。除此以外,人們還常常將龍與虎并提,因為它們都是力量無窮的猛獸,卻又都代表著永不疲倦、永不言棄的進(jìn)取精神。

龍的凝聚力讓眾多的民族團(tuán)結(jié)在一起,每個人都堅定自己的信念,這就是牢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日本侵略者自盧溝橋事件始,開始了對中國及至東亞的全面侵略,并開始實行它稱霸亞洲和世界的野心。日本侵略者這種全面、瘋狂和殘暴的侵略行徑,激起了中國全民各階層的憤慨和反抗。在抗戰(zhàn)中,中國沒有一個降日的民族,也沒有一個親日的民族。所謂“滿洲國”、“蒙疆自治政府”純系偽組織,不代表中國的滿蒙民族。全民族同仇敵愾、自強(qiáng)不息的民族精神,促成了國共兩黨的合作。而這一合作抗日的共同行動中,不愿做亡奴國而驚醒的中國人民,則用中國傳統(tǒng)的“自強(qiáng)不息”的精神來擇善而從之。

2008年5月12日的那場地震,給中國帶來慘痛的記憶。中國成為世界關(guān)注的焦點,世界在關(guān)注中國,中國也在感動整個世界。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于5月21日發(fā)表了題為《中國民族精神再現(xiàn)于危急時刻》的文章,由衷贊美了在天災(zāi)中永不言敗的中國民族精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