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婚禮是自由的挽歌(1)

徐志摩:風(fēng)往哪里吹 作者:敏君


1988年,紐約的一份中文報紙登載了一篇報道:

“據(jù)《紐約時報》二十四日報道,近代中國著名詩人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張幼儀女士,已在上周六(二十一日)因心臟病突發(fā)病逝于紐約的曼哈頓寓所,享年八十八歲……”

張幼儀去世了。

她的離開,終于定格了近代中國文壇上一幅鮮活的情感畫面,而那出被幾代人評講的,關(guān)于自由與愛情的現(xiàn)實劇,也仿佛隨著她的離開,終于散了場。

張幼儀是這出戲中最早登臺的演員,最后離場的角色,但她似乎從不是戲臺上的主角。直到她謝幕的那一刻,也直到今天,她的名字仍然與“徐志摩元配夫人”的頭銜形影不離。不能怪世人忽視幼儀的光芒,只是與她同臺的徐志摩如同噴薄的朝陽般,太耀眼。生活在他周圍的人,難免陷入他制造的陰影中。其實,不單是張幼儀,哪一個與徐志摩有關(guān)的女人,在被人提及時不帶著一點(diǎn)兒徐志摩的味道?更何況是被徐志摩拿來,為“新思想”祭旗的張幼儀。張幼儀最初上場的那一年是1915年。那一年,中國的飄搖和動蕩與往年相比,或許并沒有不同。每個人都在歷史的航向上,朝著既定的方向前行。這一年,袁世凱正為了他的千秋帝國夢,緊緊攥著跟日本人簽訂的“二十一條”;陳獨(dú)秀在《青年雜志》上豎起了人權(quán)與科學(xué)的旗幟;孫中山與宋慶齡剛剛在東京舉行完婚禮;蔣介石的肇和艦起義并沒有圓滿的結(jié)果……

國是大家的國,家是個人的家。帝制,人權(quán),科學(xué),革命,這一切似乎都與海寧硤石徐家的婚禮無甚關(guān)聯(lián)。若一定要說有關(guān),也不過是這場婚禮多少受了些時髦的西洋觀念的影響,脫離了中國傳統(tǒng)婚禮的形式,是一場 “文明”的西式婚禮,沒有“拜堂”。

十六歲的張幼儀紗裙曳地,那份被熱鬧的人群與歡樂的儀式催發(fā)出的興奮、好奇與不安,化作紅暈爬上了她的臉龐。盡管她有好幾次忍不住想要打量身旁的丈夫,但婚禮的規(guī)矩與禮儀阻止了她的視線。年輕的新娘能做的,只是低順著眉目,安靜等待儀式的結(jié)束。

這場婚禮對于張幼儀來說,或許有點(diǎn)突然。在得知自己將要結(jié)婚的消息前不久,她才剛剛說服父母,送她去蘇州的女子師范學(xué)校上學(xué)。盡管幼儀深曉,作為女人,自己的前途并不在家人的期望中,因為“女子無才便是德”是牢牢扎在父輩心里的女德標(biāo)桿,千百年了,沒有變過。但是,在她生命底質(zhì)中,潛伏著一種特質(zhì),應(yīng)和了洶涌灌進(jìn)中國的西方新文化。這讓她鼓起了勇氣向父母提出上新式學(xué)校的要求。

在學(xué)校里受到西方教育的張幼儀,聆聽了新的主張,但對婚姻的觀念,她順從了中國傳統(tǒng)女子的另一種特質(zhì),父母之命。不過,確切點(diǎn)說,幫幼儀挑選夫婿的是她的四哥張公權(quán)。幼儀還記得那天,她的四哥興沖沖地從外頭回來,告訴她,硤石商會會長徐申如的獨(dú)子徐志摩,一表人才,才氣不凡。論人,他配得上張家的女兒,論家世,海寧首富徐家也配得上張家的顯赫聲勢。張幼儀,這個聆聽了新思想的女性,此時聽從了舊言論,甚至沒有一點(diǎn)懷疑。

她的丈夫……張幼儀還是忍不住悄悄地將視線移向了身旁的徐志摩。與所有舊中國的婚姻一樣,她在婚前與這個男人并沒有交集?,F(xiàn)在,她也只是看到一個清瘦的側(cè)影。她的丈夫有圓潤的額頭,鼻子很挺,俏俏地立著,薄的嘴唇抿出溫柔的線條。盡管她不了解他,但也并非一無所知。畢竟,徐家公子,硤石的神童,十三歲就寫得一手好文章,有誰沒聽過呢?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是燕京大學(xué)的預(yù)科學(xué)生了。他的學(xué)問應(yīng)當(dāng)要比自己好的,他的思想自然也超在自己的前面。將來,他還要留洋去的。所以,這時的幼儀最擔(dān)心的,或許并不是丈夫的為人與前程,四哥疼她,替她看中的人不會有錯。顯然,她現(xiàn)在最在意的,是她能否跟上這個聰明而新潮的丈夫。

正因如此,張幼儀的心里對二哥張君勱的感激,在今天漲到了頂點(diǎn)。二哥在她三歲那年解開了家人裹在小幼儀腳上的厚厚白棉布,放開了她的小腳。所以今天,她有了一雙大腳。盡管這雙大腳曾被家里的婆婆,姨媽,姐妹們很是嘲笑了一番,但大腳代表著“新式”呢。所以,今天的她站在這場西式的婚禮上,與西裝革履的丈夫,看上去才能如此般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