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一:辛亥革命前后的梁漱溟(5)

“反面教員”梁漱溟 作者:汪東林


1913年4月8日,中華民國第二屆正式國會開張,參眾兩院議員加起來近800人,當時人稱“八百羅漢”。這期間我常采訪參眾兩院,特別是參加眾議院議長競選的張耀曾。張耀曾,字熔西,云南人,是家母的堂弟,我稱他為“熔舅”。我常常從他那里打聽國會的一些內(nèi)幕情況。先說議員們的丑態(tài)和國民黨議員的內(nèi)部爭斗。外地議員一到北京,便有三方面的人出面接待,實際是爭奪、拉攏。一是袁世凱政府內(nèi)務(wù)部的;一是左翼政黨國民黨;另一是操于梁啟超、湯化龍之手的右翼政黨進步黨,不少國民黨議員經(jīng)不起金錢、美女的拉攏,到北京不幾天就投入袁世凱和進步黨的懷抱。當時北京有一家袁世凱資助、由議員康世鐸主持的《民視報》,每天在一版報眼的顯著地位刊登國民黨議員脫黨的報道,方法頗為特別:今天報道三人脫黨的姓名,明天又有三個,累加成六人后,再登第二次,羅列起來,逐漸增多。袁世凱以此打擊國民黨的聲勢?!鞍税倭_漢”還由議院規(guī)定,每位月薪五百大洋,這使一部分議員成天在八大胡同(當時北京妓院的集中地)花天酒地,名聲極壞。國民黨議員內(nèi)部的矛盾,還表現(xiàn)在眾議院議長的選舉上;國會正式成立后,參議院很快選舉了張繼為議長,王正廷為副議長。但眾議院的議長由于國民黨內(nèi)部爭奪激烈,卻遲遲不能選出。加之袁世凱從中收買、操縱,在爭議一個多月以后,終于使眾議院落入右翼政黨之手,選出湯化龍為議長,陳國祥為副議長,都是進步黨人。國會正式成立后的另一項任務(wù)是制定一部憲法,以替代《臨時約法》。參、眾兩院推定五名議員在天壇起草,因此當時人稱“天壇憲草”。這部“憲草”是在國民黨和進步黨分別擬定的憲草基礎(chǔ)上制定出來的。國民黨方面的執(zhí)筆人是張耀曾,進步黨方面的執(zhí)筆人是梁啟超?!短靿瘧棽荨返幕揪衽c《臨時約法》一致。袁世凱曾派施愚等人干預(yù)“憲草”的制定,但被議會拒絕了,袁世凱十分惱怒。正當《天壇憲草》準備交付參、眾兩院討論的時候,袁世凱于1913年6月先后下令免除了江西都督李烈鈞、安徽都督柏文蔚、廣東都督胡漢民的職務(wù),“二次革命”立即爆發(fā)。袁世凱卻借口國會中的國民黨議員與“亂黨”(指舉行“二次革命”的革命黨人)有聯(lián)系,下令收繳了國民黨議員的議員證書,隨后又指令內(nèi)閣熊希齡總理副署解散了國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