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敝星锕?jié)有時候也稱“八月節(jié)”,因為它正是在農(nóng)歷的八月。習俗無非跟吃有關,我小時候社會上還有很多人挨餓,長時間吃不飽,所以逢年過節(jié)“吃”是第一重要的。今天可能感受不到了,我們那時候非常愿意吃的就有各種各樣的月餅。北京有一種月餅給我印象很深,土話叫“自來紅”,它是指一個圓圓的像小饅頭似的餅,非常硬,上面蓋一個紅的圈兒,還有“自來白”。這種月餅有時候擱一段時間,干了以后咬起來都非常費勁。有的相聲中就說,買完月餅出來以后,月餅滾到馬路中間,車一壓過去就嵌在馬路里了,然后拿撬杠“嘣”一聲給撬起來還是好的,就說明這東西有多硬。在我印象中,小時候的月餅沒有像現(xiàn)在廣式月餅那么軟的。
對于中秋的習俗,《周禮》上就有記載,說明那時候中國人就開始過中秋了,非常早。為什么要過中秋呢?這跟我們是一個農(nóng)耕民族有關。因為一到秋天正是收割、收獲的季節(jié),秋天是七、八、九三個月,八月十五正好是中秋為半,是秋天最中間的一個時期,過了這幾天以后所有的東西就要收割完畢了,所以也是一種慶典,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過節(jié)的風俗。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非常注重中秋節(jié)。我們今天通過一些古代器物,也可以了解我們民族中秋的文化。
這件東西一看上去不容易猜出是什么意思,因為這種文化離我們很久遠了,而這樣的文物存世并不是很多。這件東西大約是我在20多年前買的,它有一個固定的名稱,叫“三酸圖”。所謂“酸”,就是酸腐。中國人認為有學問的人都是比較酸腐的,就是比較講究,中國文化中這個“酸”字還有一種自謙的意思。
“三酸圖”的解釋有兩種,一種是指儒、釋、道,就是儒家、佛家、道家,這三個中國傳統(tǒng)的學問或者說宗教當中各代表一種含義。首先是儒家。我們都認為儒家學說酸。為什么呢?人只有有教化才得以正行。儒家文化深奧,一個人了解得再多,很多知識仍是不知道的。一個人能夠走向這個社會,道德是第一個標準。過去有很多人認為知識是第一標準,這肯定不對,因為古代有很多人是文盲,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的知識不夠豐富,但是道德水準很高,知道怎么在這個社會上得到別人的尊重。由于儒家學問高深,它認為生活就是酸的。第二是佛家。佛教認為人生一切皆苦難,認為生活原本是苦的,所以要普度眾生,教人怎么去修行來適應這種苦難,因此叫“苦行僧”。第三就是道家。道教認為生活本身是甜的,人一天到晚只不過是自尋煩惱,認為生活中的諸多不如意從道教的角度去看都只是庸人自擾。所以“酸、苦、甜”代表了三種學說和思想。
另外一種說法就非常具體了。這是三個人:蘇東坡、黃庭堅和佛印——夜游赤壁就是他們仨,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非常有學問的人。這件作品的內(nèi)容是說這三個人在嘗桃花醋,說他們?nèi)齻€人在比誰的學問大;一說跟上面說的儒、釋、道異曲同工,認為每一個人代表一個學派。
這件寶物和“中秋”這個話題非常相符,因為有蘇東坡。蘇東坡最有名的詞《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寫得特別有氣魄,一開始就寫“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們每年都過中秋,一個人如果壽數(shù)過百,一生中無非過100個中秋,但是中國有文化記載的歷史有5 000年了。自打有了“嫦娥奔月”以后,中國人對中秋就更加寄托了一種情感,這種情感其實有的時候也是思念遠方的親人。這些詩篇就像時空穿梭機一樣,讓我們可以去感受古人的一份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