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華原來是個“香蕉人”,因為工作的原因吃的西餐遠遠多于中餐,后來漸漸習慣了西方的飲食方式。那么,得了糖尿病之后,她還像以前那樣吃飯嗎?飲食對于她控制糖尿病有什么影響呢?
“您現在還像年輕時那樣吃西餐嗎?”
“還會吃,但一個月最多吃兩回。平常和老伴一起吃咱們中國正宗的家常菜。”
“一下子改過來,您適應嗎?”
“不是改過來,是改回去?!?/p>
“改回去?”
“對,改回去。我本來就是中國人嘛,中國菜是最適合我的。吃中國菜最大的好處就是,它讓我和糖尿病關系融洽。如果說以前吃西餐的時候,我和糖尿病鬧了別扭,那么現在吃中國菜,就使得我和糖尿病握手言和了。”
事實真的如此嗎?
遍查資料和書籍,遍訪名醫(yī)和名廚,我心中的問號漸漸變成了驚嘆號。中國的飯菜,只要做得好,簡直就是一門哲學,一門藝術,一位名醫(yī),一劑方藥!小到飽腹,中到強身,大到治病,中國的飯菜竟然都能做得恰到好處。
比如西方人愛吃烤雞,而我們中國人愛吃烤鴨。同樣是家禽,同樣是烤制,只是選擇的物料不同,效果竟然有天壤之別。雞是旱禽,鴨是水禽,雞性溫,鴨性涼。經過烤制之后,雞肉的溫性要更強,變成了溫燥之物,很多人吃烤雞腿后嘴邊會冒出小痘痘,或者嗓子干痛,因為烤制過程中火的熱性和作料的溫性在起作用。與此不同,鴨肉經過烤制,寒涼之性大大減少,趨于平和,適合各種體質的人吃。這就是為什么烤雞吃多了容易上火,而烤鴨吃進去不愛上火的道理。
我們中國人吃螃蟹喜歡配生姜,西方人很少這么吃。中醫(yī)講螃蟹是大寒大涼之物,必須要用溫熱的作料平衡一下才行,生姜就充當了調和寒熱的角色。所以吃螃蟹配生姜做作料,又解饞又健康。不配生姜,腸胃受不了寒涼,就會胃疼、腹瀉。
還有最最家常的酸辣土豆絲。看似簡單的一道菜,里面也有中醫(yī)的道理。醋是酸的,主收斂;辣椒是辣的,主發(fā)散。有醋有辣椒,這樣一散一收,一酸一辣,菜平衡了,人吃進肚子也平衡了。光吃酸或者光吃辣都受會不了。吃餃子的時候,有豬肉大蔥餡、羊肉蘿卜餡,看似司空見慣,實際里面也很有深意。豬肉是平性的,微微偏寒,這時候就得用偏溫的東西調和一下,大蔥就是偏溫的,所以做出來味道好,還養(yǎng)身體。羊肉是溫熱性的,補陽的效果很好,但溫熱的食物吃進肚子很容易積食,也就是消化不良,所以配合蘿卜健脾行氣。中國人講究中庸、圓融、四平八穩(wěn),從膳食上就能看出來。
所以說,名廚都是名醫(yī),名醫(yī)也都是名廚。一劑方藥和一道菜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方藥有君臣佐使,食材有主次輕重;藥物有四氣五味,食材有酸甜苦辣;藥物搭配起來祛邪扶正,食材搭配起來解饑強身。中國的飯菜融合著古代的智慧在里面,講究圓融、和諧,講究天人合一,食療兼?zhèn)?。而這些,西餐是遠遠不及的。一塊牛排,兩片吐司,一杯冰可樂,我們看不出它里面有什么哲理,反而有油膩礙胃、寒氣傷陽的弊端。
中國古代有一位名醫(yī)叫伊尹,他寫了本《湯液經法》,里面很大的篇幅都在講食材的療效,堪稱名醫(yī)中的名廚。據考證,在周代,皇宮中就有了“食醫(yī)”的官職。食醫(yī)中最有名的,要數元代的忽思慧,他的官職名稱叫做“飲膳太醫(yī)”,是專門掌管皇帝膳食的太醫(yī),這個職位可比御膳房總管的技術含量高多了。他寫了本《飲膳正要》,這本書在當今的食療界的有著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