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
20世紀60—90年代間,S/360和370、UNIX和PC分別是信息處理或數據處理行業(yè)的三大主要平臺。S/360和370開拓信息處理的時代,UNIX幫助降低計算成本和普及應用,而PC則把處理能力放到個人手里。這些技術分別在這段時間里顯現它們的價值并且被市場接受而獲得生存的空間。雖然三個平臺間看似找到一個各自生存的均衡環(huán)境,但是身處在每個平臺上的各個企業(yè)間,競爭依然存在而且極為激烈。哪怕你選對了技術平臺甚至你是掌握技術的佼佼者,最終還是有可能被淘汰。
細看當年的“BUNCH”的結局。寶來收購了UNIVAC成立了優(yōu)利公司(Unisys),并逐漸轉型成一家行業(yè)IT服務公司。NCR被AT&T收購,后來又分拆出來,之后將計算機硬件業(yè)務出售給美國旭電公司(Solectron),退出了通用計算機市場轉而專注于ATM和POS等特定行業(yè)領域。CDC分拆成了幾個公司,后來大部分被別的公司收購。而霍尼韋爾則把計算部門賣掉轉去做工業(yè)制造。
前文提到的IBM S/370兼容機廠商阿姆達爾和日立數據(HDS),分別在2000年宣布放棄或縮減在該領域的技術投資(那一年IBM推出技術更先進的64位主機Z900)。以DEC和王安為主的一系列中小型機廠家,也大多以被并購和退出收場。
在IBM PC兼容機戰(zhàn)場上,以技術起家的AST最早退出??蛋赜?003年被惠普收購。IBM于2004年出售PC業(yè)務于聯想。代之而起的是戴爾(Dell)和新近以并購晉身PC前列的宏基(Acer),再加上并購后的惠普和聯想,形成四足鼎立。但笑得最開懷的則還是微軟和英特爾兩家控制著標準的公司。
不過,由于受到互聯網和所謂“后PC時代”各種個人電子設備(手機、平板、電子書、上網本、各種嵌入式設備等)的沖擊,PC市場現在正處于一個微妙的狀態(tài)。一方面,兼容機廠家正努力在PC(包括筆記本電腦)的市場中繼續(xù)尋求薄利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它們又在積極開拓新的發(fā)展路向,降低風險。歷史將會見證,曾被比爾·蓋茨預測將會在數年間成為“恐龍”的IBM大型主機(mainframe)會否比PC活得更久。而在“后PC時代”的個人電子設備市場中,除了蘋果的“中興”以外,還將有誰會冒出頭來,誰又會笑到最后?
在UNIX市場上,由于RISC處理器持續(xù)的研發(fā)投入非常驚人,市場的玩家越發(fā)稀少,過去10多年的角逐幾乎只在三家公司之間展開。踏進21世紀,最先投降的SUN公司接受甲骨文的收購,好讓其“香火”得以延續(xù)。甲骨文在收購以后形成硬軟件一體的企業(yè)客戶供應商。而惠普也宣布采用Intel處理器作為UNIX系統(tǒng)的核心,放棄原來自己的處理器投入。通過收購EDS和其他企業(yè)中間件公司,惠普也將在企業(yè)客戶市場中更直接與IBM和甲骨文短兵相接。企業(yè)客戶的市場,又將進入另一個“三國時代”。
猛一看,以上在30多年間進出行業(yè)的幾乎全是系統(tǒng)硬件公司,這固然和前期行業(yè)以硬件為主的格局有關,但依然可以看出這個行業(yè)的變化實在太快。而在這段時間最大的贏家,除了IBM以外,似乎是隨著IT行業(yè)大潮而嶄露頭角的軟件和通信公司。它們很多在20世紀90年代百花齊放,并見證互聯網的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