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節(jié): 林語堂:“老婆別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

北大傳奇 作者:張明帥


連載16 林語堂:“老婆別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

【人物索引】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yè)后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后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chuàng)辦《人間世》,1935年創(chuàng)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云》《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chuàng)辦《天風》雜志。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一批國學大師跟隨而至

林語堂攜家眷回到廈大,這距他闊別第二故鄉(xiāng)廈門、出外求學已整整14個年頭。學成之后回報桑梓的愿望一直扎根于他的心頭,不久前在北京發(fā)生的那場學生運動成為了他歸來的契機。因為支持學生愛國運動,林語堂遭到北洋軍閥的通緝,他避難到一位叫林可勝的醫(yī)生的家里,而這位醫(yī)生就是林文慶的兒子,在林可勝的牽線搭橋下,林文慶當即聘林語堂到廈大任文科主任,著手組建國學院。

當年—那是1926年。在向林語堂發(fā)出聘書的時候,不知林文慶是否已意識到時年31歲的林語堂可以把半個北大搬到當年荒郊野外的廈大來?但林語堂把半個北大搬到廈大來卻是事實。1926年9月,林語堂出任廈大文科主任,不久,文學家魯迅來了,國學家沈兼士來了,古史專家顧頡剛、語言學家羅常培、哲學家張頤、中西交通史家張星烺、考古學家陳萬里、編輯家孫伏園和作家章川島,一批大師接踵而至。這批名家的主體是北大的“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他們的到來,讓廈大文科盛況非凡,“一時頗有北大南遷的景象”。

這批人的到來讓廈大國學院自創(chuàng)辦之日起就處于很高的起點,而這種高起點、高標準對廈大文科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大半生都在大學講壇的林夢海教授比普通人更深切地明白一流的大師對于一所大學的意義,而作為林語堂的侄孫女,她也比旁人更深切地體會到林語堂為留住這批大師是如何地煞費苦心,一些往事一直在林家代代相傳:當魯迅等人要出門時,比如渡海到集美講課,林語堂總要陪同前往,其中一個任務就是為他們翻譯閩南語,否則只會閩南語的船老大可能連大師們的目的地都聽不懂。

將科學精神帶進國學研究

廈門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李曉紅老師,這些年來她一直帶著一幫學生在研究林語堂。她說:“林語堂對廈大的重要貢獻之一是把現代科學精神和態(tài)度帶進國學研究,一掃‘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風氣?!?/p>

1926年10月10日,廈大國學研究院成立,林語堂出任總秘書長。據說成立之日即吸引了許多外系學生前來,“屋子里還臨時加了許多板凳”,林語堂的演講沒讓學生們失望,學生們報以一次次熱烈掌聲,他所一再提倡的現代科學精神和態(tài)度同樣給外系學生以啟迪。

成立8天,國學院即提出了10個研究選題,并計劃出版10部專著,其中有魯迅的《古小說鉤沉》和《六朝唐代造象》,林語堂的《漢代方音考》和《七種疑年錄統(tǒng)編》。國學院還有一個重大計劃,就是編纂《中國圖書志》,這是一部包括春秋、地理、醫(yī)學、金石等十三類書目的洋洋巨著。

廈大國學院有了良好的開端?!皬膭?chuàng)辦之始的氣魄來看,林語堂確實很想為廈大做出貢獻?!崩顣约t說,“廈大總讓人有一種歸屬感,當你跨進校門成為廈大人,你就總想為她做貢獻,無論你為她做任何事,總自覺這是應該的。以前的林語堂是這樣,現在的廈大老師也是這樣,這可能是一種傳承?!?/p>

課堂上笑聲不斷

2006年3月24日,距廈大校慶僅13天,三五位學生走進了位于圖書館的林語堂紀念館,他們在大師從容的目光里流連。學生們最喜歡大師的幽默,“穿長袍黑馬褂,梳亮亮的頭發(fā)”,有著“俊秀英慧之態(tài)”的林教授仿佛向他們走來……

林語堂在國學院當行政領導,又在外文系教英文。“聽說他的課學生很愛聽,課堂上總是笑聲不斷?!绷謮艉母赣H林疑今那兒獲得了林語堂上課時的一些片斷,“他的外文特別好,教給學生的是很純正的英語。”廈大外文系因為林語堂的到來,而得以開設英文作文、現代文和英語發(fā)音三個科目。

林語堂評價學生的方式更令學生們向往,他認為一次考試是不能反映一個學生的能力和綜合水平的,他給學生的評分更多地來自課堂,學生們在課堂上對問題的問答成為了他評分的主要依據。林語堂有著超強的記憶力,他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記得清清楚楚,一個月或幾個月以后的打分同樣令學生心服口服。

腳踏中西文化的“流浪漢”

流浪漢的精神注定了林語堂不可能永遠停留在某個地方,注定了他總要來來去去,注定了他一生總在出發(fā),總在探索。說是經費拮據也好,人事關系復雜也罷,不管林語堂離開的原因是什么,都不必去深究了,因為,他的離開是遲早要發(fā)生的,是自然而然的事,正如他當初的到來。別以為只在困境中他才選擇離開,20世紀30年代,去美國之前,他在上海聲名顯赫、衣食無憂,可他不也離開了嗎?

廈大是林語堂人生中的又一個出發(fā)點,他把探索精神帶來了,盡管只有半年,但不只一位研究者認為,廈大文科源遠流長的現代科學精神始于林語堂的到來,并在林語堂離開后留了下來,被一代代廈大人發(fā)揚光大。

北大那批針鋒相對的大師卻不約而同地跟隨著他來到這個新的出發(fā)點,要知道,當年的廈大與北大的差距,比起今天的廈大與北大的差距還要大,這批大師肯暫別話語中心來到這出門還得坐小舢板的南邊小城,可見林語堂這位年紀輕輕的“流浪漢”已有怎樣的影響力。

一次次的出發(fā)、一次次的探索,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林語堂: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在中國文化史上,很難再找到第二個人像他那么深地走進中國,同時又那么遠地走向世界。但不管走多遠,他依然留在廈大人心間,他的那句“整個世界就是大學堂”依然鼓勵著人們向未知領域出發(fā)、探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