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這種形勢,康熙皇帝啟用愛國將領施瑯再次擔任福建水師提督,授予他收復臺灣的全權(quán),施瑯抱定收復臺灣的決心,制定了“先取澎湖,又扼其吭”的進軍戰(zhàn)略,于1683年6月14日,率領水師2萬余人,大小戰(zhàn)艦300余艘,直取澎湖。在激烈的海戰(zhàn)中,施瑯身先士卒,奮勇沖殺,在右眼被銃擊傷后,“以帕浸血”,“督戰(zhàn)益力”。在他的帶動下,清軍將士舍身忘死,一舉攻克澎湖諸島,首戰(zhàn)告捷。
康熙得知喜訊后,當即頒布諭旨,只要鄭克爽集團回歸,朝廷既往不咎,并從優(yōu)敘錄,加官進爵,施瑯堅決貫徹康熙旨意,表示只要鄭克爽等回歸,一定“當即赦之”。鄭克爽和湯錫范等臺灣決策人考慮再三,認為施瑯確有誠意,并感于康熙皇帝“諭旨之懇切”,終于做出了歷史性的決定,“請求納附”。
1683年8月13日,施瑯赴臺灣進行接管工作。他首先到鄭成功廟中致祭,接著又發(fā)布了《諭臺灣以安民生示》和《嚴禁犒師示》,制定了一系列安民措施,受到臺灣人民的熱烈歡迎和擁戴。爾后,施瑯不食前言,妥善安置了鄭氏政權(quán)的全部人員,讓他們各得其所,心悅誠服,至此,寶島臺灣在一度分離之后,再一次回到祖國懷抱。
清宮四大奇案
清宮四大奇案,首推順治出家。順治皇帝名福臨,他生前好僧,曾以“佛門弟子”自稱。順治十八年正月,朝廷突然以大喪告天下,說是年僅廿四歲的順治死了。然而另有一傳說,說順治沒死,而是因為皇貴妃董鄂氏死了,他過于傷感,離開皇宮到五臺山出家去了。
另外兩件皆和雍正有關,即他的繼位謎和生死謎。雍正名胤,為康熙皇帝的第四子??滴趸实凵安o意傳位于他,倒是對十四子頗為倚重。后來雍正爬上了皇帝的寶座,成了眾說紛紜的謎。歷來傳說是雍正與尚書隆科多合謀將遺詔“傳位十四子”,篡改為“傳位于四子”使雍正名正言順地成了繼位人。不過對這一傳說也有人提出異議,主要是“于”和“於”,在當時絕不通用,這一看法也有一定道理。
雍正上臺后,大肆殺戮,大搞文字獄,害死了不少人。當時浙江學者呂留良,評選時文犯了忌,死后被人告發(fā),呂留良被戮尸,家族中,除孫女呂四娘逃出外,其余全被殺死。后來呂四娘學得拳勇絕技,終于割去了雍正的腦袋。據(jù)說,雍正暴死后,是用黃金刻了個腦袋入殮的。
第四奇案是光緒之死。光緒名載湉,本是慈禧太后妹夫醇親王的兒子。慈禧親生兒子同治19歲死后,慈禧便選中了這個只有4歲的姨侄兒做了皇帝。不過,光緒名為皇帝,實為傀儡,處處受制于慈禧,雙方矛盾愈演愈烈,直到戊戌變法失敗,慈禧便干脆把光緒囚禁于瀛臺。由于光緒死于慈禧之前,因此,過去有慈禧毒死光緒一說,近來從故宮檔案中查到有關資料,認為光緒確系病死。
慈禧聽政為什么要“垂簾”
在封建社會里,皇帝親臨金鑾殿寶座處理政務大事。由于特殊情況,皇帝不能上朝親政時,就由皇后或太后臨朝聽政。太后臨朝的故事,最早是前漢高后,不過《漢書》上沒有提到“垂簾”二字。至于太后在皇帝御座后面,用簾子遮擋的方式聽政,則是從唐代武則天開始的。《舊唐書?高宗紀下》記載:“時帝(唐高宗)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于太后(武則天)……上每視朝,天后垂簾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nèi)外稱為‘二圣’?!?/p>
至于為什么要“垂簾”,是因為臨朝聽政當然要和群臣相見,可是從前生活習慣是男女有別,內(nèi)外有別?;屎缶又袑m,主內(nèi)治。在臨朝聽政時,須遵守內(nèi)外有別的原則,所以就只好“垂簾”和群臣相見,宣諭、奏事都在隔簾情況下進行。這個內(nèi)外有別的原則,不僅僅皇家如此,從前社會上也是這樣的習慣。例如住宅有內(nèi)外院之分,婦女在家除和家里人以及至近親戚(男)在內(nèi)院相見之外,也不和男的來賓相見,家中男仆人到上房向女主人回事,須請女仆代言,如果女主人有所詢問也是在室內(nèi)說,男仆在室外回答,這都是以前生活中常見的。因此,可以這樣說,聽政要用“垂簾”的形式,不是孤立的現(xiàn)象,而是整個社會上都是內(nèi)外有別、男女有別的風尚。清朝的慈禧太后也是從“垂簾聽政”開始到最后執(zhí)掌國家大權(quá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