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竺可楨:不畏艱難以求真知(2)

清華傳奇 作者:吳清軍


不幸的是,在竺可楨在外留學的8年期間,他的二哥、大哥和父親相繼去世,竺可楨的精神受了很大的打擊,甚至一度對他的學術(shù)研究產(chǎn)生了嚴重的影響。1918年,竺可楨完成了他的學術(shù)論文《遠東臺風的新分類》,獲得了博士學位。同年,竺可楨回到了闊別8年之久的祖國。

為祖國的發(fā)展嘔心瀝血

回到祖國之后,竺可楨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任教,主要講授地理和天文氣象課。由于在“五四運動”中庇護愛國學生,竺可楨與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校長不合。兩年之后,竺可楨離開了武昌,轉(zhuǎn)而來到南京,在南京師范高等學校講授氣象學和地質(zhì)學。

1920年,南京師范高等學校改成了東南大學,在竺可楨的積極爭取之下,成立了地學系,竺可楨親自擔任系主任。之后,由于東南大學發(fā)生動亂,竺可楨離開后在商務印書館任專職編輯。后來東大風波平息,竺可楨回到東大繼續(xù)擔任地學系主任。他一面主持日常行政工作,一面教授地學通論、氣候?qū)W、氣象學等課程。1927年,在蔡元培的推薦下,竺可楨擔任了剛剛成立的氣象所所長。在他的努力之下,全國建立氣象臺10處,測候處150處,雨量測候所1000處。1936年,金陵大學的一位教授和兩個日本人一起參觀北極閣,態(tài)度非常惡劣。竺可楨一氣之下,將他們轟出了氣象所。

同年4月,竺可楨出任浙江大學校長。他出任校長后主要干兩件事,整頓學校紀律和網(wǎng)羅人才。訓導處長費鞏一向清高自傲,曾經(jīng)當面諷刺竺可楨,可是后來竺可楨力排眾議,破例聘請他擔任學校的訓導處長。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竺可楨團結(jié)全校師生,攜帶圖書儀器,歷經(jīng)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廣西宜山等地,來到貴州遵義和湄潭。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之下,他不但積極組織師生上課,而且還以飽滿的熱情積極支持抗戰(zhàn)。之后,由于體力不支,竺可楨一度辭掉了氣象所所長的職務,在重慶一家氣象所工作。當他得知后來很多珍貴儀器在轉(zhuǎn)移當中丟失和損壞,非常心痛。在民主愛國的學潮中,竺可楨始終站在進步學生一面,保護浙大師生的愛國行為,積極營救了不少進步人士和革命青年。

為人民的事業(yè)鞠躬盡瘁

1949年4月,竺可楨積極組織浙大學生迎接解放。同時,電告國民黨政府,堅決拒絕執(zhí)行遷往臺灣的命令。為了避免國民黨當局迫害,竺可楨在上海隱居了半年,直到全國解放為止。竺可楨積極參加了全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為新中國的建設出謀劃策。新中國成立之后,竺可楨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同時兼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主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全國科學技術(shù)協(xié)會副主席等職務。他積極著手組織成立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完成了中國自然區(qū)的劃分、制定國家大地圖案等工作。同時,積極投身于海南島、雷州半島和廣西南部進行考察。

1951年,竺可楨組織籌建了西藏工作隊,同年還組織了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綜合考察隊。1956年,竺可楨領導創(chuàng)建了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并擔任主任職務。在他的帶動和領導之下,先后進行了四次規(guī)模巨大的考察活動,主要包括西藏高原和康滇橫斷山區(qū)研究,新疆、青海、甘肅、內(nèi)蒙古地區(qū)的考察研究,熱帶地區(qū)特種生物資源的研究和主要河流水利資源的考察研究。在竺可楨的領導下,中科院先后建立了6個綜合考察隊。

1959年,在竺可楨的倡導下,中科院在全國設立了六個治沙綜合試驗站。沙坡頭試驗站就是在竺可楨的倡導下建立的。他曾經(jīng)三次深入沙漠考察,足跡踏遍了內(nèi)蒙古、河西走廊和新疆。

1963年,竺可楨先在云南西雙版納、思茅熱帶地區(qū)進行了大量的科學考察,此后又輾轉(zhuǎn)到了寧夏中衛(wèi)沙坡頭、營盤水等地視察治沙工作。當看到一路上居民在濫伐紅柳,他非常痛心,對隨行的科委工作人員提出了嚴禁砍伐紅柳的建議。

進入70年代之后,中美關(guān)系逐漸回暖,很多滯留海外的華人科學家開始回國訪問。作為國際知名學者和中科院的副院長,竺可楨責無旁貸地承擔了大量的接待工作,為發(fā)展民間外交和對外科技合作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