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猶太人(17)

美國種族簡史 作者:(美)托馬斯·索威爾


在19世紀80年代末,據(jù)估計,在低年級,一個老師平均有87個學生—即便如此,還有成千上萬的適齡兒童因教室不夠而被拒于校門之外。甚至在世紀之交的年代,60個學生擠在一間教室里、3個人坐在一個座位上的現(xiàn)象仍是很普遍的。而在19世紀中期的愛爾蘭移民期,紐約市一個老師帶的學生要更多。在曼哈頓東南端,不少學校的在校生有90%以上是猶太兒童。為了緩解校舍的擁擠狀況,當局曾試圖用汽車把學生接送到曼哈頓西區(qū)愛爾蘭居民段的學校去就讀,這引起了軒然大波,招致抗議,猶太人的報紙也就此發(fā)表了怒氣沖沖的社論。該計劃只好作罷。

不少老師在談到曼哈頓東南端的猶太學生時贊不絕口,但也有些教員感到教這些學生“一般都很吃力”,并且發(fā)現(xiàn)他們“很多是來自難得講英文的家庭,禮貌和整潔也肯定是要打折扣的”。這當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和誰來比較,拿曼哈頓東南端的猶太人與當時的中產(chǎn)階級比較,或與其他貧民窟的居民比較,結(jié)論肯定不一樣。一位對猶太人持同情態(tài)度的曼哈頓東南端的愛爾蘭教員,寫過關(guān)于該區(qū)猶太學童的故事,其中描繪了兩種形象:這些學童有時竭力討人喜歡,有時則是“一幫大聲嚎叫的野小子”。故事的女主人公每天都開導她的學生如何注意個人修養(yǎng)和講究衛(wèi)生,每提到使用肥皂和自來水時,總是“十分動感情”。

不能把后世猶太人所取得的突出成就—特別是在理論思想界—簡單地歸功于第一代猶太移民。這些第一代的猶太移民子弟在學校里往往是差生。1910年一項對12所城市進行的調(diào)查表明,波蘭猶太人的在校子女,有2/3的人未升到其他同齡兒童所在的年級。當然,在那個時代,人們通常要看準自己的子女在學業(yè)上確實有成才的把握時,愿意供他們繼續(xù)求學,但即使孩子出眾,波蘭猶太人也不積極送自己的子女去深造。1911年的一項研究報告表明,在接受調(diào)查的5 431個俄國猶太人子女中,有41%的人低于“正?!钡乃?。造成這種狀況的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們?nèi)雽W太遲,因為紐約的學校太擁擠,每年都將大批適齡兒童拒之于門外。然而,就是6歲入學的俄國猶太人子女,也有23%的人跟不上,這比例和紐約市全體學區(qū)的留級生比例相仿佛,而紐約市幾乎所有適齡兒童都被視為學校注冊生。近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在美國陸軍舉行的智力測驗中,俄裔(又多屬俄國猶太裔)士兵的得分,平均來看,低于其他任何種族后裔的士兵。有鑒于此,當時一位研究智力測驗的權(quán)威公開宣稱,這證明“那種認為猶太人智力超群的流行觀念是站不住腳的”。一如許許多多的“專家”鑒定一樣,這個結(jié)論后來也沒有經(jīng)得起時間的檢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